A
廣州陶瓷工業展和佛山中陶裝備材料展上周六圓滿結束。我只在第一、第二天看了展會。上周四,從廣州展回來,“老牛說”提出了“發泡陶瓷”可能正在形成風口的這一看法。
今年,全行業都在搞負離子瓷磚,同質化已經很嚴重。我覺得,相比較而言,目前處身轉型中,正在尋求差異化突圍的企業,其實可以好好關注下“發泡陶瓷”。尤其是,那些向“現代化”轉型比較艱難的生產型企業,往“發泡陶瓷”方向可能更易掌握些。
本屆陶機裝備與材料的“廣州展”和“佛山展”新技術與新產品不少。不少媒體都有提煉和分析,但根據我的觀察,這期“老牛說”我想重點說下陶瓷行業工業4.0背景下的“智能化”趨勢問題。
在佛山市順德區潭洲舉辦的第一屆中陶裝備材料展,科達系企業是全場的臺柱子。從科達,到恒力泰,再到德力泰,整個科達系是行業唯一可做整線的設備企業。而且是,科達機電本部可做,恒力泰—德力泰—卓力泰體系也能做。
但大家現在可能更關心的問題是,國內裝備企業如何做出一條完全智能化的整線來?去年下半年,新明珠和金牌亞洲分別做了兩條大板智能化整線,中鵬熱能和科達等均有參與,不過核心設備還是西斯特姆的Lamgea壓機。
對于另一個核心設備噴墨打印機,雖然Creadigit等國外品牌在分辨率、印刷速度上還保持一定優勢,但國內的希望機械12通道噴墨機使用已很穩定。而BDD大板噴墨機也先后在諾貝爾和新明珠成功上線。
B
智能化整線,除了窯爐、噴墨機、淋釉、拋光、磨邊等設備,還包括窯前的原料系統(如連續球磨),以及窯后的倉儲、AGV、揀選包裝、物流等環節。最關鍵的是,這些設備與設備,環節與環節之間得全部通過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實現數據打通。
事實上,西斯特姆的產品線比我們想象的長多了。除了陶瓷這一塊,還有物流、貨柜、包裝等都是強項。在整線自動化領域,西斯特姆擁有自己的軟件團隊,近年來又開發了數字化的軟件服務平臺PRIME,可以對生產線上所有互連設備的架構、控制整個設施。

西斯特姆希望,未來,在先進設備硬件的基礎上系統整合軟件,打通ERP和MES 系統,從而幫助客戶實現工業4.0夢想。MES,是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的簡寫,即制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系統,是一套面向制造企業車間執行層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
在這次潭洲展上,我首先發現國產壓機又進一步拉近了與西斯特姆的距離。比如,壓機方面,2015年底,恒力泰的萬噸壓機開始幫蒙娜麗莎裝備生產900×1800mm的大板。而第二年就出16800噸的,做1200×2400mm的大板。今年恒力泰也推出全新HT(Huge tile)系列超大規格陶瓷板智能壓機,規格從27000噸,一直到53000噸等。其中HT53000型可生產壓制最大規格為1800×4800mm的超級大板。
令人有些小驚喜的是,這次科達展出了支持大板連續生產(長度不受限制)的Extenller1600輥壓成型系統,可以輕松調整生產大板的寬度(最大1600mm)和厚度(6—20mm)。與傳統壓制工藝相比,這種輥壓成型工藝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可調性,而且還省去了成型模具和頂出裝置等部件。不過,有些小小的遺憾是,Extenller1600目前還僅僅是實驗室產品,未能推廣應用。
? 科達潔能Extenller1600輥壓成型系統
C
在工業4.0的規劃中,科達早在2016年廣州工業展就展示了“科達云”服務平臺,希望向中小企業提供整體信息化解決方案。但事實上,這或許只是個一廂情愿的舉動。因為畢竟企業屬性不同,科達只是個做裝備的企業。所以,軟件的事可能最終還是要專業公司,尤其是平臺型的大公司來搞掂。
而這次展會期間,我也發現,兩年前出籠的“科達云”服務平臺并未繼續展示,有關互聯網+概念的東西,主要還是智能倉儲系統、自動磨邊線和自動包裝線等這些“點”上。而事實上,在6月1日潭洲展5號館舉辦的“陶瓷行業新裝備、新材料、新技術論壇”上,科達潔能副總裁、科達研發院院長武楨就演講了兩個主題,一個是《柔性板材成型技術》,另一個是《高密度智能倉儲系統》。

? 西門子陶瓷生產數字化專題演講
潭洲展傳遞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是,今年也是西門子(中國)和科達潔能及恒力泰戰略合作的第25周年。為此,科達和西門子還在展館一起搞了一個小小的慶?;顒?。而在潭洲展的第二天,在德力泰展位上,管總也為我簡單講解了德力泰與西門子合作的整線中控系統。這意味著,整個科達—恒力泰系企業,未來最底層的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軟件平臺是由西門子搭建的。而德國的西門子也正是當今工業4.0時代“未來工廠”的典范。

? 德力泰整線中控系統
有一個問題是,目前為互聯網+提供基礎實施的平臺型軟件公司中,一派是西門子這樣的具有很強制造業基因的德國企業;另一派是像IBM、Google這樣的具有很強互聯網基因的美國企業。還有一類是像華為、阿里巴巴這樣的中國巨頭。這些平臺型公司眼下都在滲透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領域。比如,歐神諾早在2012年就與IBM合作。而新明珠據說也在和華為合作。
所以,這里牽涉到的一個問題可能是,基于不同平臺的設備制造工廠與生產制造工廠,以及生產制造工廠與工廠之間,如何數據打通,開展合作和協作的問題。

D
工業4.0對陶瓷行業的主要意義是什么?我認為還是柔性生產。西斯特姆的Lamgea壓機和科達Extenller1600均讓我們看到了瓷磚柔性生產的希望。而其意義,無疑就是對現有大工業生產模式的一種顛覆。可以說,過去30年,是24小時的大工業生產模式倒逼出整個行業的粗放式經營。
按照當下一般的預測,未來能夠較好地存活的企業只有兩類,一類是大企業,一類是個性化的小企業。而大企業有品牌知名度,產品品類齊全,擁有或能調動巨量產能,因此,它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優勢。個性化企業在大工業時代,則完全依靠大廠不具備的產品差異化和品牌調性贏得圈層市場。
所以,接下來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大廠通過柔性生產,能制造小批量的定制化的差異化產品,那原來的個性化小企業還有活路嗎?
我們應當相信這一天遲早回來,而且,腳步正越來越近。
E
但問題當然也很明顯:靠我們現在按部就班整合資源,慢慢推進,陶瓷工業4.0幾時才能實現?有沒有其他更快的實現工業4.0的方式?
廣西藤縣去年以來,品牌企業扎堆建新廠。昨天,帝歐家居發公告說,歐神諾在藤縣要建的智能化工廠追加投資4個億。這也很值得期待。
但依然是一個老問題,我們選擇組裝,還是選擇全套引進。估計前者的可能性大。
5月15—17日,科達在三亞召開戰略發展研討會(2018—2022),據《科達人》報道,會議首次提出建立“科達歐洲”:“通過戰略或股權合作等方式進入意大利,促進技術方面的交流和引進。”
無疑,今天這句話聽起來顯得特別有深意。而前提當然是,如果你知道2016年底,有關科達與西斯特姆合作的傳聞。
如果哪天這兩個企業真的合作了,我們當然也就會想起同在順德發生的“美的+庫卡”的模式。

?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5月31日在佛山召開建筑陶瓷產業智能制造研討會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cloudcampus 技術架構總監博揚,就cloudcampus助力中小企業信息化轉型作介紹
F
5月31日,馬云在杭州召開的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發表演講說,菜鳥網絡將投入千億元級別的資金參與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建設,與物流企業合力把中國制造業的物流成本從現在的15%降到5%。
其實,行業人士都清楚,庫存、物流是陶瓷企業成本最重的板塊之一。一些非品牌企業物流、庫存環節沉淀的成本甚至占到三分之一。而如果陶瓷企業能實現柔性的訂單式生產,這意味著,未來在高效的智慧物流的配合下,我們離零庫存就會越來越近。
確實,零庫存,眼下對陶瓷人來說可能還只是夢想。但這個夢想對行業同仁們來說,還是很需要的。因為“說不定它哪天就實現了呢?”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