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嘉賓|協進陶瓷營銷總經理林建明
采訪人|鄭子婷
采訪時間|5月24日
采訪地點|協進陶瓷總部
環保政策加速推進,陶瓷產區空氣質量一旦不合格就隨時收到停窯通知,天然氣替代燒煤從而導致成本直線上升......
以上無論哪個問題,都足以讓陶瓷工廠老板一夜無眠。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協進陶瓷(以下簡稱“協進”)卻即將迎來廣西藤縣新廠的點火儀式。據了解,協進到目前為止已投入近3個億,未來還將持續投入。工廠占地面積達600多畝,且投入6組生產線,日產量高達十多萬平方。新工廠還將按照整線智能化設計,實現自動化生產,并在8月正式量產。
然而,更猛的還在后頭。
2018年3月7日,簡一、金環球、羅曼蒂克、葆威、金絲玉瑪等陶企來到藤縣就陶瓷產業投資環境進行現場考察。
2018年3月20日,廣西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藤縣生產基地開工建設,該項目投資4.5億元,占地1000多畝,可安排6000多人就業,年產值超20億元。
今年3月27日,蒙娜麗莎集團在廣西藤縣舉辦奠基儀式,該項目共占地1613多畝,規劃新建10條生產線,年產7200萬m²。
據悉,廣西藤縣中和陶瓷產業園于2009年開始建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A類園區,2018年被列入為國家開發區目錄。陶瓷園區規劃面積為25000畝,規劃建設70組200條陶瓷生產線,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達300億元,配套產值達100億元,年可創稅超10億元,能安排10萬多人就業。目前園區已有20家陶瓷企業入駐,總投資133億元,其中投產的企業有12家,已建成35組131條生產線,年生產瓷磚可達2.1億平方米。
顯然,廣西藤縣不但成為了陶瓷行業投資的熱土,還為需要擴張產能或轉移產能的陶瓷企業伸出了友好的橄欖枝,并通過陶瓷產業園的模式聚集了各“陶瓷大佬”。
無論從規模還是投入的角度,協進的生產能力及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5月27日,小編邀請了其品牌營銷總經理林建明進行《老總專訪》欄目采訪,圍繞生產、市場變化,渠道變革等方向展開討論。
協進陶瓷營銷總經理林建明接受采訪
1
市場格局大變
渠道分流嚴重
記者:來到5月,2019基本揮別上半年,你覺得今年的市場如何?
林建明:今年,整個市場的零售嚴重下滑,可以說是慘不忍睹,是近年來最差的一年,很多精品市場幾乎沒有人流量。
近段時間,我去了一趟西南區考察市場。成都富森美居在5月底有一半商戶退出,由于租金太貴,市場的管理中心也不讓步,270元/㎡的租金讓大部分商家望而卻步。只有大品牌生存得好一點,因為他有其他渠道做支撐,而那些渠道單一,產品單一的門店都堅持不下去。
我覺得,現在整個市場格局已很明顯,渠道把人流細分掉。 精裝、整裝的比例越來越大,還有現在的裝配式,這三個渠道占到整個市場份額60~70%,而現在的四、五線城市基本被“地產磚”(本地生產的瓷磚)吃掉了。
以前很多品牌覺得一二線城市競爭大,那就下沉渠道,但現在連渠道下沉都難以提高銷售。
記者:但與地產磚相比,廣東磚應該有優勢才對吧?
林建明:比如西南,單單產區就有4個。而基本上全國各地都有陶瓷廠了,這些廠基本是消化當地縣級市場。
過去某些企業切入鄉鎮渠道,你說他們有市場嗎?有,但現在可不一定。因為購買地產磚,基于運費等成本,從價格上已經比廣東磚有優勢了。而且地產磚本來就便宜,更何況他們現在的品質也不差。
如今的陶瓷生產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很多來自廣東、福建的技術人員都分流到各產區,那些自帶技術的專業人員流動促進了外產區的生產力。比如新中源,他各個產區的優秀人員基本從廣東引進。
記者:除此以外,陶瓷行業還面臨著哪些嚴峻的問題?
林建明:現在國家環保政策搞得很厲害。像云南大理,政府因為洱海的水質超標,勒令所有建筑全部停工,也因為這樣,整個大理直到現在總共才交出2千多套房子,間接影響了當地瓷磚經銷商的發展。
此外,切入精裝渠道雖然成為了陶瓷行業的熱門話題,但對于資金鏈不夠強大的企業來說,強行切入其實是一種傷害。
因為戰略工程的賬期都很長,比如恒大基本是4+6的模式,也就是說,企業要在十個月后才能拿到錢,但還沒加上對賬期的一個月。這就意味著,一年內企業要獨自承擔這筆高額費用的風險。
所以,無論行業把話題炒得有多熱,做戰略采購項目的基本集中那幾家,歐神諾、蒙娜麗莎、馬可波羅等企業。
記者:林總,能總結一下造成市場不好的原因有哪些嗎?
林建明:第一,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經濟的下滑,已影響到整個房地產行業,蓋房子的人沒那么多了;第二,產能過剩,過去紅利時期,很多人投資建廠,但到現在,基于市場容量的減少,產能過剩更顯嚴重;第三,渠道分流,這是最致命的,市場總量與過去相比其實差不了太多,但由于頭部渠道的引流導致了零售萎縮。
但這是行業洗牌的一種過程,從雜到精。
2
工廠迭代能力弱
就會從優勢變成劣勢
記者:生產力一直是協進的一大優勢,現協進的生產線有多少條?各個品類分別占幾條?產能多大,一天能生產多少平米的瓷磚。
林建明:我們有兩個工廠,一個在肇慶,有三條窯,分別生產瓷片、中板和800×800㎜、600×1200㎜的精工磚(地磚)。而另一個工廠在廣西,有6組窯,廣西廠是我們的新工廠,將在7月5日舉辦點火儀式,并開啟第一組窯的生產計劃,也是以精工磚為主。
現在,肇慶廠一天能生產26000m²的瓷片,15000~16000m²的中板,以及15000~18000m²的精工磚。
記者:協進在各品類的產量上與過去相比,有著哪些不一樣的變化嗎?為什么?
林建明:瓷片明顯減少了。兩三年前是2~3組窯一起生產瓷片的,而現在慢慢轉變成生產中板和精工磚了,其中精工磚是增幅最大。
這是一種信號,因為瓷磚生產的總量沒變,但不同品類的出貨量卻各有不同的變化,也印證了市場需求的變化與趨向。
記者:廣西新廠即將進入量產階段,那么廣西廠與肇慶廠各有哪些分工?
林建明: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后廣西廠以地磚為主,肇慶廠以內墻磚為主。
未來,肇慶廠生產的產品以高質、特色、精品、高利潤為主,廣西以大眾化、走量的為主。因為肇慶廠的產能比廣西廠低,如果生產利潤率低的產品,就不足以支撐工廠的日常運營。而且兩家工廠附近都靠近碼頭,以海運為主,所以運費差不了多少。
記者:投入一間工廠的成本非常高,協進做出這樣決定的原因是什么?
林建明:陶瓷行業每三年會迎來一個迭代,如果工廠的技術、產能、產品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的話,工廠存在的價值就會從優勢變成劣勢。
再加上,現在國家環保政策抓的那么緊,尤其廣東地區的陶瓷產區,隨時面臨由政策帶來的調整,一旦停工整頓,那背后所承擔的費用是巨大的。協進在廣西買了6百畝地,加上建倉房、人員管理、原料采購,目前已投入近3億。但出于防患于未然以及升級生產技術等原因,這種投入是必須的。
記者:那么,廣西廠的具體未來規劃是怎么樣的?
林建明:剛剛也提到了環保整治的問題,估計肇慶工業園也只能持續運營5~8年。在去年,已經有一些產能落后的工廠被淘汰掉,而近期國家通過天然氣代替煤燒的方式(燒天然氣的成本比以前增加4元/m²),導致更多工廠退出或整改。但無論怎樣,在肇慶產區的工廠都要面臨成本上升的問題,而這也是新建廣西廠最大的原因。
未來,廣西廠不但會逐步代替肇慶廠,還會集中火力生產中板以及精工磚,因為站在整個行業來說,中板才發展到第二年,但整個行業做中板的普遍厚度在7.4~7.8,而協進是8.5的厚度。
廣西廠將通過高性價比等優勢繼續為企業提供優質產品。
3
企業應集中服務于自己的優勢渠道
記者:如果從生產型企業轉型為品牌營銷企業,需要從哪些方面做調整?
林建明:隨著品牌時代的到來,其實協進一直著力于提高品牌影響力的工作,只是到目前為止,還未能拿出令人羨慕的成績。再加上,如今大環境如此不好的情況下,做營銷投入變得相當慎重,因為投入回報率低。
所以近段時間,我們將部分精力投放到房地產站采和工裝渠道上。比如政府工程、連鎖酒店、連鎖服裝店等等,都是重點突破項目。
記者:連鎖服裝、餐飲等這些工程項目也受到了很多企業的青睞,因為他們的商業邏輯是以輕資產,快速擴店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而基于連鎖店的原因,其擴張的店面裝修風格要一致,采購的瓷磚也是利潤產品。
林建明:是的,不過做這些項目看似投入少,回報高,其實它蘊藏的復雜程度遠比你想象中的高。
但我肯定它的好處,單值高,不欠款。但難處在于,其背后的操作體系是否完善。
像連鎖服裝店,多數分布在商場,而商場白天是不允許裝修的,那么晚上才執行的拆卸工序,鋪貼工序,運輸,人力等等的成本都是高的,而且商場電梯小,搬不了大規格瓷磚。針對這一類型工程,如果企業沒有專業的,完善的解決方案,其暗藏的隱形成本將無法估算。
上次,我聽說有個經銷商,接了類似的項目,而且當時訂的是大板,單價很高。但由于經銷商對于大板的運輸、鋪貼以及商場管理等方面的不熟悉,10萬的單值,反虧了十幾萬,而且當時貨拉過去,已經說不要了,也不行。因為商場基于管理準則,勒令讓商家短時間內處理問題,那么商家也就會讓經銷商解決這一問題。
就算這個經銷商熟知商場的游戲規則,但在大板鋪貼技術還沒完全滲透到終端的當下,他終將要面臨大板鋪貼的考驗。因為大板鋪貼成背景墻的最大考驗是挖孔,這個孔是用來掛吊線以輔助鋪貼的,那么在挖孔的過程中,如果把其中一個大板給挖壞了,其他磚也要換掉,因為普遍背景墻的大板是連紋的。
所以我認為,任何一個渠道,無論大小,企業都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去切入,因為在經過行業的變革,越往后,每個企業都集中服務于屬于他優勢的渠道上。
記者:謝謝你接受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