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集合店:“看到”但難“做到”
今年6月份,我跑了成都、重慶、恩施、長沙等地的終端市場,尤其是調研了十幾個瓷磚工作室,發現瓷磚集合店是個大趨勢。
什么是瓷磚集合店?有人問我。我認為有三種集合形式,一是品牌集合,一是品類集合,一是產品集合。當然,有一種這三種的混合型,品牌+品類+產品集合,看上去有點“亂燉”的味道。但不管怎么說,集合本質上就是組織更豐滿的供應鏈,滿足更多差異化的需求。
而從終端商家經營的角度講,集合店意味著趨向于滿足消費者一站式的采購需求,因而可以做更大的客單值,這樣店面坪效也就高了,毛利率、凈利率也可以提升。
不過,大方向看來是越來越清晰,且被大家看到了。但看到、想到,不一定做到。因為就像前行中的汽車,它是有慣性的,不是說停就停,說改道就改道的。它要慢慢點剎,掉頭也往往要繞大彎。
這就如我們現在的品牌商,要增加產品品類(產品線),也非一日而就,需要考慮品牌的定位,還有終端的消化能力,以及廠家(品牌)的產品研發能力。
正因為終端開集合店,品牌支持集合店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傳統做品牌專賣店的品牌一開始都避談集合店。而開專賣店的經銷商也因為忌憚廠家(品牌),而盡量回避集合店的話題,大多數人選擇干而不說,新增的品牌、產品作為倍角,也盡量不在門店顯要位置露出。有意思的是,廠家和經銷商在這一點上也建立了默契。
02/
去專賣店化:你想擁有過萬代理商?
進入下半年,當我們大家開始謹慎但公開地談論終端集合店的時候,另一個關于完全“去專賣店化”,去區域保護,一城一地多代理商的打法又被端上了臺面。
人們拿來說的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江山歐派創造的。
江山歐派是一家像歐派家居那樣的定制企業。其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加盟經銷商數量已增長至57895家,年初增長21416家。可以講,這樣的經銷商數量及擴張速度在家居建材行業絕對是“前無古人”。
我們來進一步分析。江山歐派前三季度總營收為約22億,但分解到渠道上,大宗渠道(工程渠道)營收約15.51億元,經銷商渠道營收約5.16億元。
也就是說,按江山歐派57895家經銷商算,其單個經銷商年均回款額(截止前三季度)只有0.89萬元。對比頭部上市公司經銷商年均回款額120萬元的人效,江山歐派這個0.89萬元的提貨額真的有點低了。
江山歐派是按品類找代理商。通常僅需15000元就可以成為江山歐派經銷商,享有公司數十個品類的經營銷售權。有論者指出:“江山歐派的這個做法,已經不是招加盟經銷商了,而是純純是為了招出貨的拿貨商。”
拿貨商,實際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批發商,它們經營的核心是從廠家拿到直銷批發價,不管你用到哪里。
拿貨商,也可以是工程采購商,有項目就先報備,最后是誰先報備誰先得。
拿貨商,也可以是小B客戶、家裝公司、設計師乃至業主等。與批發商、工程商一樣,這類客戶也可以采用定制模式。
如何評價江山歐派這種招經銷商的做法?我覺得,在當下市場收縮的大環境下,還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首先是市場下行,工廠要短期流量續命,這是合理的;其次,為了“活下去”,去品牌化,不專賣,不做市場保護,以短期利益驅動,純材料化運營,也是合理的;再次,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渠道日益碎片化,這個時候,高端定位,品牌化運作的,強調專賣店模式尚合理,而定位中低端,去品牌化運作的,實施拿貨即售模式,強調渠道管理的效率優先也是合理的。
只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采用眾人皆可做產品代理的“拿貨商”模式,那么,如何提高店均銷售回款,是擺在此類公司面前一項重要而緊急的任務。
經銷商低門檻加盟,確實可以在短期換來門店高速增長,但同時,準入門檻低,經銷商忠誠度就很低,不重視,不投入,以為拿到品牌就是賺到,必然不持久。
廠家把經銷商當成了可以隨時放棄的“小三”。經銷商必然也把廠家品牌看成是“小三”。這樣,廠家與經銷商互為“小三”,其結果必然也好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