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窗門墻柜一體化”
浪潮要來了
今年開春以后,定制界又欲掀起一股“窗門墻柜一體化”浪潮。而這起“陽謀”的背后就有歐派、新標等的影子。
2023年,新標門窗依托35萬平方米的超級智能制造基地,打造從門窗、墻柜到天花的“窗門墻柜頂”全品類產品矩陣,率先布局“窗門墻柜頂一體化”。
2024年,歐派旗下門窗品牌歐圖高調發布“窗門墻柜一體化”戰略,由集團副總裁楊鑫親自站臺,釋放兩大信號:
一是依托歐派8000+經銷商網絡與成熟定制基因,快速整合柜類產能,彌補門窗品類短板;
二是強調“一體化設計”而非簡單拼湊,以空間美學提升溢價能力。
“窗門墻柜一體化”,簡而言之,就是以家居空間為主體,提供“窗門墻柜”一體化設計,包括產品與安裝的整體解決方案。
一體化的好處,一是實現跨品類協同安裝合格率提升,縮短交付周期;二是解決跨品類色彩匹配,風格統一難題;三是從單品銷售轉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客單額大幅提升;在家居基裝、硬裝之后,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便捷高效。
以新標家居為例,客單額可以從門窗單品假如3萬元的銷售,一下子拉升至8.3萬元以上,實現160%的突破性增長,毛利率突破40%。
02/
瓷磚“地爬墻”
四個天然的弱勢
記得前兩年大巖板剛上來的時候,瑪緹、HBI等也推過“門墻柜”一體的概念,只是沒有門窗、天花等部品。
現在,雖然“窗門墻柜一體化”目前在定制圈還剛剛破題,但為什么我們“搬磚人”給予重點關注?
原因當然是墻體材料的替代問題。門類、墻類、柜類三大類中,門類包含內門、套線、埡口、窗套;墻類包含墻板、背景墻、墻裙、木質吊頂;柜類包含櫥柜、衣柜、書柜、酒柜、鞋柜、榻榻米、陽臺柜。
上述這么多單品中只有墻板、背景墻兩個場景瓷磚、巖板有資格爭奪。第四個大類天花板,3mm、2.5mm超薄巖板理論上也能上,只是施工工藝不成熟而已。
傳統的窗門墻柜“開”與“合”轉換習慣性割裂,而門墻柜一體化本質是點、線、面的合理分解與重新組合。相對于單一板塊簡單拼接,一體化定制通過運用材質、設計手法,將門、墻、柜體串聯為整體。
而這其中必然涉及轉角包圓、拉槽封邊、陰陽角、美縫拉線等細節問題,否則,就不能更好地將柜體與墻面有機地、美學地銜接。但是,解決上述細節問題恰恰并不是瓷磚和巖板的長項。
更何況,與墻紙、涂料、微水泥、硅藻泥、護墻板及各種新材相比,瓷磚、巖板上墻還有以下幾個缺點:一是給人體感偏“很冷”;二是有脫落的風險;南方梅雨季,會出現凝露聚水現象;三是會增加裝修成本;四是后期改裝翻新比較難,成本高。而事實上,多年來,瓷磚、巖板上墻的市場需求也一直在走下坡路。只有南方有梅雨天、回南天的地方才保有基本需求。
03/
墻磚/巖板
只有創新才能留在“墻面”
由定制企業歐派、新標發起的“窗門墻柜一體化”浪潮,威脅最大的是什么?當然是像墻磚、護墻巖板這樣的單品企業。
當前,存量市場占比已突破60%,整裝需求以每年20%增速狂飆。加上Z世代消費者信奉“懶人經濟”,追求“顏值經濟”,這使得他們喜歡一站式的整家解決方案。而這樣一種趨勢,就等于提前宣布,傳統單品類企業將批量消失。
回到瓷磚行業,在房地產徹底轉型,市場需求大幅收縮,內卷成主旋律的背景下,一方面眼睜睜地看著瓷磚產能從2017年最高峰的一百一十多億平米,下行到五六十億平米,未來可能是四五十億平米,甚至更少,另一方面是因為終端消費變化導致經營模式的轉變,使得瓷磚、巖板因跟不上趨勢導致被迫從一些應用場景中退出一一在材料替代大戰中敗下陣來。
如何打贏當前這場材料替代大戰?小編認為還是要走技術創新之路。比如,解決瓷磚、巖板“冰冷“的體感,就得往布藝、編織、木質、竹藤、皮具等方向走;解決“凝露聚水”問題,就得研發生產呼吸磚(如日本INAX伊奈的呼吸磚);解決快捷、低成本墻面翻新問題,就得研究薄板的直接鋪貼上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