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對美國科技行業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詞匯,但在中國這已經是科技行業討論最多的一個領域。外賣則是O2O最火的一項業務:餓了么、美團、百度都在外面領域投入了重兵。
就互聯網外賣行業來說,美國的發展要早于中國。美國外賣行業的代表公司是總部位于芝加哥的 GrubHub,這家公司于2014年4月在紐交所上市,目前市值約為22億美元。
但整體來說,美國互聯網外賣行業并沒有經歷中國那樣的激烈競爭——僅限到目前為止,據Fortune 報道,現在 Google、亞馬遜以及 Uber 都已經在摩拳擦掌,準備進入外賣領域。Google 和亞馬遜都有自己的快遞服務,隨著當日達和次日達服務的日漸成熟,這兩家公司都在物流領域積累了很多經驗。亞馬遜在總部西雅圖已經開始小范圍嘗試一小時送餐服務。

但 Fortune 同時指出,外賣服務相比其他快遞業務對時間要求更高。研究機構 Forrest Reserach 副總裁 Sucharita Mulpuru 告訴 Fortune,要搭建本地送餐團隊需要付出很高的費用,除非對地區和可以點的食物做嚴格的限制。
她同時指出,商家和消費者通常都不愿意為此付費,所以這項業務能帶來的收入可能比較有限,習慣做高利潤率生意的互聯網巨頭可能會對此不屑一顧。她更看好 Uber 進入外賣市場,一方面是 Uber 已經在嘗試 UberEATS,另外 Uber 司機經常抱怨收入太低,送外賣能成為提高他們收入的方法之一。
外賣并不在 Google 和亞馬遜的核心業務之內,但這并不意味著這項業務對他們沒有價值。不管 Google 和亞馬遜怎樣進入外賣領域,他們的方法都會和國內的互聯網外賣公司很不一樣。國內互聯網外賣服務公司大多都是自己組建送餐團隊,這是相對傳統的方法。
對亞馬遜來說,送外賣可能成為其在物流領域的“AWS”——當它能更快的把快遞送到消費者手中之后,這部分能力同樣可以開放給其他需要快速送貨的公司?;蛘哂脽o人機來送(外賣對時間要求高,而且通常不會重到無人機無法運送)?對 Google 來說,它也需要開始索引真實世界,而未來,用無人駕駛汽車來送外賣,聽起來是不是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