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區有一條“潮州路”。
這是一條全長約1公里的馬路,于2004年10月1日建成通車。“潮州路”三字,凝聚著一位潮籍企業家對家園故里深深的熱愛和思念。
故事要從2002年說起。那一年,上海市規劃部門根據市政建設的需要,確定建設真華路立交以連接曹楊路。新路必須從金明投資集團開發的金紡苑地塊上穿過。金明投資集團董事長盧澤明積極配合政府工作,無償提供了部分建設用地。
同時,盧澤明主動向上海市有關方面申請,將辟建的新路命名為“潮州路”。
“上海有廣東路,也有汕頭路,就是沒有潮州路。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把家鄉的名字鐫刻在這片土地上。”這是盧澤明多年來的心愿,也是廣大在滬潮籍企業家的共同心聲。
經過多方努力,“潮州路”的命名于2003年1月9日獲得上海市地名管理辦批準。
潮州路的兩側,樹起了一塊塊藍底白字的路牌。這里東起真華路,西至曹楊路,是普陀區的一大交通要道,對推動當地交通發展以至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潮州路”的誕生,在千里之外的家鄉引起強烈反響。
潮州市祝賀團專程赴滬致賀,認為“潮州路”的命名,對于提高潮州知名度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陳偉南對盧澤明給予高度評價,盛贊他用實際行動奉獻社會的精神。
這就是上海的潮州路
十幾年來,潮州路在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潮州路所處的真如地區,是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這里具備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和密集的人流,擁有超速發展的巨大潛力,近年來附近一帶吸引了長江實業、綠地集團等眾多知名開發商,一個個大型商業地產項目在此落地生根。
現在,潮州路周圍大片地塊正在進行開發建設,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未來,這里將矗立起一棟棟高樓大廈,該路段的商務、居住功能將更加凸顯。
現如今,人來車往的潮州路總是十分熱鬧。潮州路周邊也活躍著眾多潮州人的身影,他們在這里居住生活,在這里忘我工作。位于路口的金明大廈,則是“自己人”聚首交流的一個大家庭。每個來到這里的潮州人,都會發自內心地感嘆道:“潮州路,讓我們感到自豪!”
百度地圖上顯示出的上海潮州路
第一章:上海灘上寫傳奇
——董事長盧澤明前傳
在風云變幻的上海,有一條潮州路,潮州路上矗立著一幢高樓,寫著“金明大廈”。
上海金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房地產業為主、多元化經營的民營企業,目前擁有控股子公司及關聯企業近20家。20多個春秋更迭,金明集團一路穩健發展,不斷壯大實力,多次榮獲上海市房產銷售百強及民營企業百強稱號。
金明集團的創始人,是潮籍企業家盧澤明。
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們在上海見到了盧澤明。初次見面,他疾步上前,跟我們一一握手,用普通話說道,“大家好,快請坐!”
他的普通話不太標準,帶著濃重的潮州口音。他的身邊人告訴我們,在上海20多年來,盧澤明一直堅持說普通話,即使是跟家人交流。
1993年,盧澤明來到上海,從事房地產開發,創辦了金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這座大城市創業并非易事,為了迅速適應當地環境,融入當地社會,他給自己立了規矩:必須說普通話。
“盧澤明是一個很執著的人,看準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一位熟悉他的朋友如是評價。
雖然創業路上曾經歷多次轉折,但盧澤明依舊從容。用他自己的話說,無論經營企業還是為人處世,“關鍵要準確地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一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會成功。”
第二章 談創業歷程
——“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
盧澤明今年58歲,歲月為他的黑發添了根根銀絲。他走路很快,聲音洪亮,言談直率,不喜歡拐彎抹角。
他的老家,在湘橋區鳳新街道陳橋村。年少的盧澤明家庭經濟拮據,16歲時,就走進“社會大學”接受歷練,當過泥匠,也做過木工。1983年,盧澤明在潮州創辦了一家從事建筑建材、貿易投資的工貿公司。
然而,這位年輕人并不滿足現狀,他將目光投向上海。10年后,公司轉移到上海并進軍房地產市場,先后投資開發了十幾個樓盤。這座充滿經濟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為他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大舞臺。
“我做什么事,都是比較順利的。”回顧自己的創業之路,盧澤明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我一個潮州人來到上海,沒有什么背景,也沒有什么關系,就是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少事。”
這樣的“順利”并非運氣使然。搏擊商海多年,盧澤明有自己的一本“生意經”。
2005年,金明集團投資開發的金紡苑小區開盤,現場人氣火爆,售樓處排起長龍。盧澤明的妻子見此情形,十分欣喜,盧澤明卻冷靜地說:“你別高興,如果總是這么多人在排隊搶著購房,也就意味著我們該回老家了。”他妻子一時沒領悟過來,多年后,才明白盧澤明這句話的含義。
盧澤明常有這樣出人意表的事。2008年,盧澤明召集董事會,商議收購亞細亞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這會議開得相當激烈,因為誰都知道,在當時,金明集團在工業制造領域一片空白,毫無經驗。公司的高層幾乎全部持反對意見。
會議結束時,會場上只剩下盧澤明的大兒子盧偉堅,站在了他老爸一邊。
即便如此,盧澤明還是堅持收購了亞細亞,并把它交給大兒子去管理。
盧澤明說,他希望兒子能超越自己,嘗試他不曾碰觸的領域。這,也是給下一代一個鍛煉的機會。
事實再次證明了他的眼光。很快,亞細亞逐步走上正軌,銷售額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
清醒的判斷力、以及對自身發展準確的定位,或許正是金明集團多年來得以傲立上海灘的重要原因。幾年來,繼成功收購新加坡亞細亞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制造和經營高端建陶后,金明集團又參與投資了云南鐵礦、鐵皮石斛種植等產業, 啟動心創集團建設,試水資本運營、創新創意領域……金明的路,越走越寬。
然而,時至今日,無論在事業上取得多大成就,盧澤明心里仍有遺憾。
一次,盧澤明到同濟大學進修。老師在上邊講課,盧澤明卻在底下偷偷抹淚。“老師的課講得那么好,我就想到了自己,小時候沒有條件讀書,真的很可惜。”
小學時,盧澤明每天只上語文、算術課,下課后直奔回家干農活,幫大人養鴨、種菜。到了初中,盧澤明得到了進入村建筑隊的機會。“那時候,想進建筑隊是非常難的,家里又窮,我想著去學點手藝,就沒有再讀書了。”
艱苦的環境造就了盧澤明能吃苦,敢拼搏的堅強意志,而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采訪中,盧澤明反復跟我們提到,“只要有毅力,很少有做不成的事。”
第三章 將企業交給下一代
——“讓兒子們憑真本事去發展”
2014年,企業“風高帆進”,穩步前行之時,盧澤明卻作出了一個出乎眾人意料的決定——退居二線,將未來交給年輕人。
接替盧澤明走到前臺的,是長子盧偉堅和次子盧偉佳。盧偉堅任金明集團總經理及心創集團CEO,盧偉佳為金明集團副總經理及亞細亞集團總裁等要職。
雖然早在2008年,盧澤明就啟用盧偉堅擔任亞細亞集團總裁,全盤負責瓷磚的產銷工作,但盧澤明的這一決定,還是令許多人大跌眼鏡。因為這樣的決定,意味著盧澤明近乎“裸退”。而此時,他才57周歲,商界最看重的“黃金時代”——擁有足夠的資源、人脈、經驗和精力。
而且,盧澤明不讓兄弟倆帶走集團任何一名“元老”。
“我跟倆兒子說,集團的老員工,你們覺得合適的,自己去跟他們商量讓他們留下,不愿意的就辭退。”
大部分老員工辭退了,我們問盧澤明他們會不會對他心存不滿,他哈哈大笑說:“不會。大家至今都是很好的朋友。”
在盧澤明看來,既然要讓年輕人接手,就該完全放手讓他們去做。“我希望他們能憑自己的真本事創業,追求自己的夢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盧澤明說。
他還明確要求兩個兒子——除了股權,其他事情都不允許跟他匯報。“他們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做父親的,不能為孩子把關生意,幫他們安排未來。要讓他們自己去發展,憑真本事去干,要是做錯了就重新調整,哪個老板不是在犯錯中成長進步的?”盧澤明神情嚴肅地用普通話說出這句潮州人的口頭禪,“花要自己開。”
在一旁的小兒子盧偉佳印證了父親的“說到做到”:“那時候,亞細亞集團有許多難題等著我們去解決,但父親從來不拍板,只是給我們建議,某個項目能不能做,需要我們自己來考慮,所以交了很多學費。”停了一會,他笑著說,“人家說我們是富二代,其實我們應該叫‘負二代’,因為我們還不是從零開始的,是從負數開始的;人家還說富二代都比較任性,我覺得我們是堅韌的‘韌’。”
但父親的理念、為人處世的一些方式方法,顯然已在兄弟倆身上刻下了烙印。當我們問及在不少建陶行業抱怨訂單減少、經營困難情況下亞細亞何以能逆市而上,盧偉佳的回答同樣出乎所料:“這樣的行情,對有準備的人就是一個機會。”
盧偉堅、盧偉佳深深地意識到,面對危機,企業必須有新的發展思路。上任后,兩兄弟潛心經營,銳意改革,采取調整經營模式、更新研發系統、提升設備水平、擴建生產基地、加強品牌建設等一系列重大舉措,為亞細亞成功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覺得亞細亞,特別是作為瓷磚這樣一個傳統行業,它更注重口碑相傳這種效應。”盧偉堅認為,企業要在激烈競爭在中“殺出一條血路”,首先要練好“內功”,狠抓產品質量,提高性價比。有一次,由于種種原因,公司生產出來的幾十萬平方瓷磚在質量上有了瑕疵,他當即將所有不合格的瓷磚一一敲碎,一塊也沒有留下。不讓一塊磚毀了公司的品牌形象,盧偉堅的魄力讓不少老前輩刮目相看。
“接手亞細亞,就要真正做出成績來,既要有雷聲也要落雨點。”兒子們沒有讓父親失望。在建陶行業的“冬天”,亞細亞集團逆勢而上,取得了新一輪發展:2009年,亞細亞榮獲“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并在此后幾年4次蟬聯;2013年,亞細亞第三個近2000畝生產基地扎根湖北咸寧,形成廣東、山東、湖北三大生產基地并舉的產業布局;2014年,亞細亞A-stone立體石材系列新品發布,創下1.2億訂購熱潮,并拿下中國陶瓷產業總部基地面積近10000方的全新展廳。
在總裁盧偉佳規劃的藍圖中,未來的亞細亞會以陶瓷行業為基礎,不僅要縱向發展,完成家居一體化企業的漸變,而且要橫向擴張,突破界限,步步為營地朝著全球化、國際化的跨國企業高歌猛進。
堅守原則不忘責任
——“只會逐利,不是真正的企業”
盧偉堅、盧偉佳的迅速成長,背后是父親盧澤明的一片良苦用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做了什么事,孩子都看在眼里。”盧澤明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兩個孩子,因此,他從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要以身作則。”
盧澤明這樣說,也這樣做。一直以來,無論做人經商,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原則。
例如,對什么樣的企業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企業,盧澤明心里早有一把衡量的尺子。他舉了一個例子:“像一個專門做醫療器械的企業,見到房地產火了,容易賺錢,就跟著去搞房地產,做其他的事情,這樣的企業是很難成功的。”
“只會追逐利益的,在我心里那不是真正的企業。”他補充說,企業不能為了短期利潤而偏離原來的定位。現在,他的一個心愿,便是兒子們能夠肩負家庭與家族使命,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讓更多人一同富有起來。
盧澤明同時認為,真正的企業,更不能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
即使身處上海,盧澤明時刻心系家鄉,念祖思源,先后捐出巨額資金重修盧氏公祠及陳橋文化廣場,完善家鄉的文化設施;無償提供建設用地,申請將助建的新路命名為“潮州路”,進一步擴大了潮州的知名度;積極籌建上海市廣東潮州商會,團結在滬潮商,為潮滬兩地經濟合作和發展提供服務;金明集團旗下的心創投資公司則提供創業孵化平臺,幫助支持更多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
多年來,盧澤明默默地踐行著自己的人生信條。這位崇尚實干的企業家為人低調,關于他的一切很少見諸報端。第一次與記者分享人生經歷,盧澤明用樸實的言語說出了內心的想法:“企業是否成功,是否受人尊重,不在于賺多少個億,而在于是否發揮作用,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 陳培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