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來啦”專題報道經銷商篇之八
特地包頭經銷商李文偉:人生何處不營銷
文/申志 陳超怡
營銷,這個詞會讓大多數人將其與物質掛鉤,又往往以數字來作為成敗的標準。其實,人生本身就是一場營銷,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具有價值,首要的目標就是營銷好自己。出身逆境的李文偉,默默承受生命賜予他跌宕起伏的際遇,他用自己將近四十年的經歷為后來者譜寫了一本營銷教科書——懂得自我經營是他持續一生的事業。
歷經苦難斗志昂揚的李文偉
苦孩子早當家,高三棄考改寫人生
上天不是對每一位孩子都有眷顧之心。李文偉在包頭出生,但他的祖籍卻是安徽,因為歷史原因,他的爸爸在包頭安了家。后來,政治大環境好轉后,李文偉的爸爸回到安徽老家,在百貨公司當采購,在李文偉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在運送貨物途中為保住公家財物出了意外,差一道手續沒有被追為烈士。
不久,李文偉的媽媽在包頭再婚,隨著繼父工作的變更,兄弟兩個,還有一個比李文偉小12歲同母異父的妹妹,舉家遷到鄂爾多斯。李文偉在此遇上了人生中第一位對他產生深刻影響的人——班主任王淑蘭老師。
過去在教育上,父親母親并沒有給予李文偉過多的關注,幾乎沒有去開過家長會。而王老師卻對李文偉特別好,經常叫他去老師家補課,還專門跑到李文偉家家訪。李文偉還記得,當王老師來家訪的時候他媽媽正在和面。王老師提醒他媽媽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成長。
王老師曾對李文偉說:“你是一塊好料,可以裁剪成一件好衣服,最后別做成一個書包,浪費了。”原本他認為寫完作業便是完成任務,學習全靠自覺,王老師家有好幾個孩子,其中一個考上了大學,在他還太小對大學沒有什么概念的時候,那個大學生就老給他講大學的事兒。
但隨著青春期的來臨,初中的李文偉開始叛逆了。這期間,他家里也陸續發生了好幾次變故,最后一次變故導致傾家蕩產。李文偉清楚記得那是1996年,他上高三,有一天母親來學校找他,跟他說家里出了問題,考上大學以后也沒法供他上學。李文偉放棄了參加高考的機會,聯合了兩個關系鐵的同學,湊了點錢,準備一起去深圳發展。“臨走的時候還很豪邁,一把火將所有的書全部燒掉,再不回來了。”
青澀年代的李文偉(資料照片)
到天安門一游是很多中國人心中的夢想(資料照片)
兩遇貴人,學習助他悟道營銷
跟李文偉商量好去深圳的同學,臨走前家里又不讓走,于是他也沒去成深圳。后來,李文偉決定回安徽老家就業,當他坐上了回安徽的火車,就當鐵軌和車輪碰撞的那一剎那,一股辛酸的感覺莫名涌上心頭。他突然生發出一種感慨:在家,不管處境如何,始終有家人的關懷。一旦出去以后,人就像一片浮萍,沒有方向和目的,也不知道要漂到哪里去。
在老家待了一段時間后,李文偉覺得不適應,重新又回了包頭。1998年,他去包頭市“金莎豆漿大王”門店當服務員,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下這個決定前,李文偉的哥哥曾拉他合伙做生意,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從事服務業,最主要是想磨煉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他認為職業無分貴賤,如果真正把服務做好了,對自己本身是有提升的。
李文偉的第一次工作經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那家餐飲店還沒正式開業前,員工隨時要去做前期準備工作,因為這種上班不是天天都有,李文偉第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多元,但真正入職還要交風險抵押金500元。去交押金那天,李文偉經過一個廣場,廣場上在搞一個刮刮卡抽獎活動,路過看熱鬧的李文偉本打算碰碰手氣,沒想到遇上小偷,500元押金被偷了。
上帝往往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就在飯店開始營業第一天,李文偉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一個開美工裝潢店的老板來吃飯,點完餐后問李文偉的年齡。當她得知李文偉的年齡后,告訴他服務員是吃青春飯的,隨即建議他應該學點技術,并表示如果他愿意跟她學美工裝潢,便收他為徒。臨走前她給李文偉留下了傳呼號,后來李文偉在征詢了母親的意見后,找上門去,找到那位女老板,在她的店里學刻字、印條幅、做廣告牌。
王殿茹的弟弟叫王殿懷,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李文偉在店里其實是跟著王殿懷干活。王殿懷水平比王殿茹高,跟著他做完一個展會以后,李文偉主動提出來要認王殿懷為師。大度的王殿茹答應了。
王殿懷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在包頭市的富強市場租下一個小的門面,主要做法物流通方面的生意。李文偉為王殿懷守店三年,看了不少經書,接觸的大部分都是有信仰的人,這三年不亞于上了一個宗教大學。
但那時候的李文偉只停留在信仰的表面,對自己的人生規劃還不是特別清晰?,F在的李文偉則找準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他心知自己的強項是和人溝通,與設計師搞好關系后,設計師們都帶訂單給他。
這份自信來自李文偉早年參加過的一些培訓。在他轉行做車體廣告的時候,公司與書店廣告資源互換,公司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書店免費借書,這期間李文偉讀了不少關于培訓的書。后來他又到化妝品公司去實際應用,學會了書本上的知識,再加上化妝品公司的培訓,轉而他又到廠家為工廠的人培訓。“我自認為在營銷領域,不管是新鮮的方式方法還是觀念,我接觸得都比較早。”
但李文偉同時也在反思,做渠道這一塊是他最薄弱之處,因為他總是憑個人的實際經驗操作,并沒有刻意要把某一個裝飾公司,或者某一渠道當成一個重點去深挖。他笑說,這一點他還要向深圳的經銷商學習,“沒做到1個億,個人因素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曾在逆境中艱難跋涉(資料照片)
如今攀上了人生高峰(資料照片)
穩扎穩打,實踐累積漸開營銷之路
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容易。李文偉除了當過服務員、做過學徒外,還跟人合伙做過生意,他搞制作、跑業務,還當過化妝品品牌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一腳印,李文偉逐漸開拓屬于他營銷人生的康莊大道。
學徒期間李文偉工資只有160元,這點工資讓面臨成家立業的他深感無力,于是他跟哥哥一起,又找了一個合伙人,開了一個美工裝潢店。不到半年,他們就把南方人做電器生意那條街的廣告幾乎全壟斷了。
但這個小公司在分配資金和管理上面都不太到位,幾年后散伙了。之后李文偉轉而在公交公司做車體廣告,主要負責后期制作,給車上貼廣告。因為這份工作要等公交車晚上回庫里的后半夜才開始,然后干到凌晨三四點,他感覺這種工作方式自己不太適應。
大概半年左右,李文偉向制作部經理提出想試試跑業務。業務部需要考核,只有210元底薪,一個月時間內,沒有業績直接辭退。他記得當時壓力真的特別大。
第一個月的月底,李文偉的業務是零,還是后來成了他妻子的女同事把她手上的扶手小吊旗的廣告給了他,有了2000多元的業績,他才得以留在了公司。第二個月李文偉越發努力,等到第三個月的時候,才有了自己的業績。一年后,他一共賺了8萬,雖然是新人,但是總業績位居公司第二。
樹大招風,正當李文偉的業績到達頂峰時,他遭到同事的排擠,感覺工作并不愉快的他,便在公司年會上提出辭職。
辭職后,原公司的領導直接介紹李文偉到他妻子的化妝品公司碧斯工作。作為碧斯的品牌經理,李文偉幫公司組建團隊,從招老師到培訓,他還負責一些基本的管理。
碧斯化妝品給予李文偉很多施展才華的機會。頭一年,本來公司預定銷售額60萬元,李文偉連開了幾場訂貨會,那一年下來業績做到了160萬元。
人生是一個漸悟的過程(資料照片)
繁華落盡,故園最好(資料照片)
選擇特地,讓他產生品牌營銷的觸覺
早在李文偉跑公交車體廣告業務的時候,他曾經去過博德陶瓷包頭經銷商的門店,后來該經銷商秦亞民跟李文偉聊天,發現他的業務能力不錯,秦亞民就一直想招攬他。離開化妝品公司后,經過一番輾轉,他終于加入了了博德秦亞民的團隊,擔任總經理助理。
博德包頭經銷商當時剛剛起步,李文偉從梳理公司團隊開始,建立框架,制定員工獎懲制度,書寫一些文字材料。僅僅半年后,秦亞民就派李文偉去開拓鄂爾多斯的生意,讓他全權負責裝修和管理。
一年后,李文偉跟著幾個同事試水創業,大家一起湊了100萬代理了一個品牌,李文偉出了5萬元,他是其中最小的股東,沒有發言權。加上股東多且都是包頭人,在鄂爾多斯有點水土不服。2009年,李文偉主動提出撤股。
休養半年后,李文偉和同學賈飛看中了一個賣磚的店面,一人馬上湊了40萬現金,去廣東找品牌。他們先后在中國陶瓷城、華夏陶瓷城、中國陶瓷總部轉來轉去,“凡是有知名度的品牌都被別人代理了,找一些陌生的牌子不敢做。”當時經過創意產業園的時候,李文偉發現了特地,“瞬間眼前一亮。”他一瞧,手上的調查表上面顯示包頭沒有特地的經銷商,心知這是個好機會,“如果這個品牌給我們做,一定比做其他品牌還要理想。”
當時將近18時,特地展廳已經下班,但特地陶瓷的店長還是熱情地接待了他們。李文偉相信自己對品牌的敏銳觸覺,他心中認定了特地。
李文偉的第一個店面只有130平方米,相比于包頭的大市場,代理特地的條件并不成熟,但特地廠家非常地支持,給他提供了一個好的思路,規劃三年建二店。他們不謀而合,特地總部最后決定選擇讓李文偉做包頭的經銷商。
事實證明,特地總部選擇李文偉沒看錯人,2010年李文偉在東河的第一家店開業,緊接著在2012年他開了第二家店(260平方米的店面)。他兌現了在三年內建兩個店的承諾。
選擇特地,讓李文偉相信了自己對品牌的觸覺。在經營上,他慢慢把自己半生學習所積累的一切投入進去,甚至擔當一手策劃,把他的品牌營銷概念變作現實。
李文偉擁有一個十來人的團隊,他在當地組建“紅星聯盟”,舉辦各種活動。在聯盟越做越大的同時,嗅覺敏銳的李文偉感覺到一方面投入成本過高,導致員工工作強度大而出現假單,便果斷開始做單品牌活動。
除了策劃營銷活動,李文偉也注意培養營銷人才。店面的主力就是李文偉一手培養起來的,另一位典型則是一位工齡達到五年的老店長。他自豪地說:“零售這一塊我從來不怕‘掛零’,因為老店長總能想方設法把一幫顧客搞定。我們顧客轉化率比較高,因為我身邊有一個銷售高手。”
在特地商學院留影(資料照片)
不惑之年特地情,三年做到三千萬
其實早在2005年,李文偉就與特地這個品牌結下緣分。
離開博德后,李文偉跟著同事試水單干,曾被邀請去參加特地的年會。如今他還清楚記得當時特地的展廳在麒麟大廈寫字樓里,展廳裝修成蝴蝶的主題,而會上提出的觀念就是“蛻變”。后來他還邀請特地董事長馮紅健、董事總經理李強一起吃飯,結下了緣分。
作為一個老經銷商,李文偉一直關注著特地的發展。從用人體系上說,對于特地這兩年全面起用年輕人,他持肯定態度。但在產品線上,他認為特地還是沒有到達一個制高點。“提起特地,必須有一款產品能讓人立刻產生震撼力。”
就心里的疑慮,李文偉提出了他的建議,他希望特地產品推陳出新的速度還需要再快些。“特地到底‘特’在哪里?在市場當中,我們得樹立一個特殊性。從產品到團隊再到未來,我們需要有一張被人認可、熟知的名片,不能光自己知道,消費者不知道。”
在營銷上,李文偉認為特地需要重視廣告宣傳,他贊成講究低調奢華,但這種低調必須讓別人知道。沿著這個思路,他認為特地可以在某一個市場樹立一些標桿性的品牌專賣店,也可通過更改合作方式,“不見得所有的投資都得經銷商投入,工廠也可以,哪怕是股份制合作,用當地人才,讓品牌在當地得到長足的發展。”
至于他自己的事業,李文偉笑稱人生四十而不惑,而做特地的包頭經銷商就是他的事業,他對特地也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我會持續性地再投入,我會把它作為重心,做好這件事情。”
李文偉還告訴記者,他跟特地總部的董事總經理李強做了個“草原之情11年”的約定。他表示,三年以后,特地包頭專賣店在零售渠道可以做到3000萬。他還表示,“也許用不了三年。”
與特地陶瓷國內銷售中心銷售三部經理雷冠德合影留念
個人檔案:
李文偉,男,漢族,祖籍安徽省,1978年生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高中學歷。做美工裝潢(俗稱小家裝)入行,曾任碧斯化妝品公司品牌經理、博德陶瓷包頭代理公司總經理助理,曾代理金歐雅陶瓷,2005年與特地結緣,現為特地陶瓷包頭經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