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12月16日),《陶城報》在昆明做了場設計師活動,對話環節由我主持。
提前三天到昆明,除了幾位對話嘉賓之外,還拜訪了其他年輕的設計師及與設計師打交道較多的經銷商。都是年輕人,聊天比較直接,每次我都會問到返點問題。拜訪的大部分設計師都表達了同一個觀點:其實他們也不愿意拿返點,寧愿跟材料商有更良性的合作,把更多利益讓給業主,這樣他們接項目也會比較安心。
這是設計師的說法,有人可能會懷疑其真實性。但在走訪中,有位經銷商提出:現在太多材料商,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就以丑陋的心理揣摩設計師,總以為設計師就是看誰家返點高,就給誰家推材料,把灰色地帶做得越來越陰暗。這不僅寵壞了一批不務正業的設計師,也導致有些品牌做設計師渠道,越做越辛苦,從而想擺脫這一渠道。
其實,材料商跟設計師合作,可以更簡單,也可以更多元。
這位經銷商在昆明乃至整個云南都有自己的設計師朋友圈,除了符合設計師需求的材料之外,他還可以給設計師提建議,讓他們把材料用得更到位。他認為,要跟設計師合作,就要真正懂得設計師,了解他們的需求。作為材料商,在材料應用方面,要給出設計師好的建議。說白了,就是要真正能跟設計師對得上話,而不是純靠利益拉近關系。
在他的店里坐了半個小時左右,陸陸續續來了好幾位設計師。這些設計師就像到自己家一樣,大大咧咧走進來,簡單打個招呼,然后就在材料展示架上這里翻翻,那里看看。看到合適的材料,隨意問幾句,拿個圖冊。沒有客套,沒有我們所熟悉的“商業味道”,但材料就這樣被設計師推薦出去了。
說回我們的論壇對話,有一點很有意思。對話的五位嘉賓中,有四位設計師,一位經銷商,大家都渴望能有一個純潔的合作環境,誰都不喜歡成天為了做生意吃吃喝喝。但好像只要在生意上“有求于人”,大部分都沒辦法逃脫“被”吃吃喝喝的命運。無論是材料商還是設計師,感覺都是屈從于大環境。
有的時候,不需要這樣委屈。
對話嘉賓中有一位叫賴偉成,是從深圳轉戰去昆明創業的設計師。他公司從傳統的家裝公司,到只做設計,只收設計費,經歷了痛苦轉型。現在很成功,十來個人,可以做出一個億的業績(昆明四五十人的家裝公司,業績也不過2億左右,利潤最高7%)。他說,做設計師也要經得起誘惑。有材料商,開著一輛豪車到他公司門口,進門一開腔,就是“四六開”。也就是,若賴偉成的公司給這個材料商推材料,賴偉成可以拿到材料款的六成,材料商自己只拿四成。
雖然有利可圖,但他心里打鼓,沒敢跟這樣的材料商合作。
其他三位設計師,雖沒有碰到“四六開”的材料商,類似的,多少都碰到一些,也會有拿返點的合作,但做項目期間,甚至完工之后,都提心吊膽。因為設計師摸不準這個材料的價格底線在哪里,擔心業主哪天會在某個地方看見同樣的材料,價格低很多。這樣的話,設計師、家裝公司的名聲就壞掉了。而在一個城市做設計,特別是高端設計項目,很多時候都是做圈子生意,做好了,可能有接不完的單;做得不好,這個圈子就沒辦法混下去了。
因此,設計師也希望能有純潔的合作環境,能讓他們安心做設計。
至于利益分配,大可以透明化。廣東一些城市的設計機構已經可以做到這一點,哪項材料,設計公司收多少服務費,明碼標價,沒有灰色地帶,業主放心,設計師安心。
上文說到材料商與設計師合作的多元化。關系處好了,可以資源共享。現在設計師、家裝公司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真正能做好設計的,不一定會做營銷。而會做營銷的那一類,不一定能夠為業主做出好的設計。
賴偉成就有這樣的經歷。材料商的材料進入了一個高端項目,但之前的那個設計師,業主不滿意,要換卻找不到合適的。材料商就推薦了賴偉成,據說做出的設計方案業主很滿意。這種資源共享,比給設計師返點所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想必更穩固。
設計師賺了錢,又不會提心吊膽,他們更愿意有這樣的合作,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