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6號開始,20天內,有三場設計師活動要做。所以,近期頻繁拜訪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為主。
談設計,我實實在在是個大外行,自認為審美水平也一塌糊涂。所以,只能跟大師們聊聊我相對較為熟悉的材料。之前對室內設計師有一種誤解,認為即使小有名氣,也多數(shù)都充當著營銷人員的角色,對材料的了解程度往往不如材料商門店里的一個小設計師。多拜訪了幾個稍微大牌的設計師,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但也有另一個樣兒的。
真正做設計的設計師,對材料的敏感度非常高,并且也時刻警醒自己,對材料保持敏感。這一類設計師認為,若沒有步步緊跟,錯過對新材料的認知,對自己的設計會產生很大影響。也正因如此,這類設計師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狀態(tài),生怕錯過什么。
那么,問題來了。設計師怕錯過對新材料的認知,材料這一塊,有沒有充分滿足設計師的需求?答案是,沒有。
中國設計師愛出國,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中國難以看到觸動他們的東西。企業(yè)生產的產品,總是光鮮亮麗,但是,遠遠滿足不了設計師的多樣化需求。
有設計師提到,中國缺少細節(jié)化、特色化的產品。以轉角陶瓷為例。在國外,甚至香港,廚衛(wèi)空間里都會看到這類陶瓷產品,方便清潔,不藏垢納污,防止滋生細菌。但是,在中國市場上還沒有看見。陶城報微信平臺前段時間發(fā)了一個產品專題,盤點荷蘭具備各種實用功能的瓷磚。有設計師告訴我,他很少轉載微信,這條,他轉了,因為這類產品他別說沒見過,想都沒想過,但其他國家已經做出來了。他有一點困惑,中國的材料生產廠家沒有做這些特色產品,是沒有看到市場?還是沒有了解到材料還可以這樣做?
現(xiàn)在的設計公司,在逐步升級。走訪的設計公司中,有些成立了自己專業(yè)的選材部門,到處去網羅材料,做成材料庫,供本公司的設計師選擇。網絡時代,信息越來越透明,設計行業(yè)會逐步規(guī)范化,設計價值會慢慢體現(xiàn)出來。設計師選材,也會因此而更能跟隨自己的設計需求,而不是因為返點或其他。
但是,中國的材料,跟不上設計師的步伐。這跟中國的市場和創(chuàng)新環(huán)境有一定關聯(lián)。
在中國市場,有一點很奇妙的地方。設計師看好的產品,不一定賣得好,設計師討厭的那一類產品,卻是量做得最大的。所以,生產企業(yè)做產品研發(fā),很少去真正了解設計師的需求,有時說說去了解,也不過說說而已。
也有企業(yè)嘗試過,實現(xiàn)設計師的想法,與設計師一起開發(fā)產品。但需要耗費太多時間、人力及財力,最后還往往給企業(yè)帶來不了多少效益。最主要的是,耗費了這一切之后,產品若好賣,還沒等你把本撈回來,跟進者馬上就來了,產品做得差不多,價格低很多,產品是你開發(fā)出來的,但市場不是你的。也因此,企業(yè)懶得再去折騰。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有這些“前車之鑒”,那產品設計,還需要升級嗎?
個人認為,是有必要的,而且隨著消費者裝飾理念的成熟,會越來越有必要。
這兩年,產能過剩,庫存爆倉的新聞已經不算新聞了。大眾產品、走量的產品,價格一降再降,利潤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這個時候,需要想想新出路。體量大的企業(yè)就罷了,體量較小,暫時又沒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yè),最需要的,就是產品的轉型和升級。不是跟在大企業(yè)屁股后面跑,而是開發(fā)真正能做出價值的特色產品。在未來,做好小眾產品,肯定會有大出路。
這種產品設計的轉型升級,跟行業(yè)所習慣的模式,會有些不一樣。以往大家總是聚焦于產品的花色、紋理、規(guī)格,做“表面功夫”。產品研發(fā)設計師總愛說,產品要跟人產生對話。怎樣才能“對話”?產品跟人的日常生活發(fā)生關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話,也就是,要發(fā)掘其功能性,而不止是裝飾效果。
這就要求,企業(yè)的操盤手要確定明確的方向,產品研發(fā)設計師要能夠真正在生活中去感悟,更需要做好營銷、推廣及包裝。
此是后話,關鍵點還是在于,生產廠家認為有無必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