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生生死死是正常的,也就是說該破產的破產,該轉行的轉行。粗放式的發展,全行業的產能過剩、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等問題,幾十年來困擾著整個建陶行業的健康發展。
市場是美好的,市場也是殘酷的。美好的是因為正是市場驅動了工業革命,讓人真正過上了幸福生活。殘酷的是因為這個優勝劣汰的市場會毫不留情地讓失敗者一敗涂地。失敗者給成功者讓路,更準確地說,是低效者給更有效率的生產者或服務者讓路,這是市場進步、經濟發展的核心。
最近這兩三年,建陶行業的無序發展所帶來的企業倒閉與破產,在全國各個產區均有發生。有說已形成“倒閉潮”,有說這些僅僅是個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2012年8月19日,我在《從劉翔跌倒想到建陶行業該歇歇了》的文章中指出,我國建陶行業長期以來,有如劉翔的“腳傷”一樣,埋下了“隱患”。只是沒有像劉翔那樣,在2012倫敦奧運會110米欄預賽中跌倒,受傷退賽,從沒考慮過“該歇歇了”!
從上世紀80年代始,將近30年超高速度的發展,一方面導致產品嚴重過剩,超過了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后進” 地區仍在“圈地”招商,為過剩的市場添加庫存,絲毫沒有“收手”的跡象。
由于建陶產品的技術含量低,自動化生產全線設備已全部國產化,新辦一家工廠,從立項到投產僅需一年左右的時間。工廠與產品增速飛快。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似乎從未聽過國家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因此發出過“產量過剩”的預警。整個行業30年的高速發展埋下了“禍根”。人們在“高度興奮”的狀態下靜不下心來,無暇去進行市場調查,沒有靜下浮噪的心去認真的思考。現在是該歇歇了!
2014年4月10日,我又著文《采取三個‘一批’為建陶行業破局》。
文章在呼吁業內人士在冷靜地檢討過去二三十年來“大干快上”帶來的弊端,重新思考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我指出,對建筑陶瓷是耐用消費品的認識,要反復在企業里進行宣傳,給仍然想增加產量的決策者提個醒:買了瓷磚和衛生潔具的消費者,至少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后才會更新!未來三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里,建陶行業應該兼并一批,停產一批,轉行一批。
目前,我國建陶行業沒有大型企業。未來可以通過兼并、收購等手段,組建大型集團公司或上市股份公司,將整個產業鏈串連起來,建成可抵御市場風雨的、在國際、國內市場均能打得響的具有大眾品牌的大型企業。
對一些污染嚴重而又無力改造的落后企業,通過政府和市場手段停產一批。
一些有土地資源,有健康而又有經營企業經驗的建陶企業,鼓勵他們轉行。或進入第三產業,或涉足非建陶行業,另謀發展道路。
一句話,我建議國家進一步提高建陶企業進入門檻,同時停止新上建陶企業的審批,從總量上控制其規模不再增大。
我曾呼吁一部分企業可以“逃離建陶”,向一些與本行業“風馬牛不相及” 的企業進軍,尋求新的出路與新的發展。
建陶行業在此前兩三年的思考與實踐中,總結與探討了新的出路。隨著2016年的到來,全行業將進入生死訣。它是不會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適者生存是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