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重建產品認知維度
光陰飛逝,還有1個月零幾天,就到2024年。
此刻,對商業社會中的我們來說,恐怕大多數一只腳已經踏進了新的一年。
還記得吧,2018那個轉折點,萬科總裁郁亮第一個喊出“活下去”口號。
而美團王興則有另外一句名言:“2019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不過彼時,陶瓷行業的大佬們正在暢享精裝房大B渠道的紅利,直到2021年下半年萬科爆雷。
這前后又疊加三年疫情,令房地產行業徹底轉向,導致與之深度捆綁的陶瓷行業不得不回到更為殘酷的現實。
現實是什么?是市場收縮,是消費降級,同時也是消費升級,消費分層,渠道裂變,場景轉移,信息爆炸與信息繭房并存,新媒體工具化運營,高效引流與轉化,等等。
當然,還有國家雙碳戰略倒逼,以及層出不窮的新材料替代威脅下,整個陶瓷行業競爭力衰退的問題。
也有進入知識/創意時代、數字時代、Z世代,企業管理模式的持續進化問題。
在這種大背景下,有關陶瓷企業的產品、品牌、渠道、管理等均需要重新定義。
否則,如果還是用手中的“舊船票”,就登不上時代的“新船”。
02.
南北瓷磚“基礎功能”之爭
這里,我們先來看看產品方面,新的2024年應該刷新哪些認知?
過去,我們定義一款瓷磚好產品的時候,首先也是重點會關注兩點,一是物理/化學功能,二是裝飾性功能。功能,比如吸水率多少?國家標準是,內墻磚10-20%,地磚≦0.5%,瓷片≦0.5%。
再比如,瓷磚的耐磨性,檢測轉盤轉數2100 - 6000和12000分別屬于5級和6級,算超級耐磨。家庭用一般在2度至4度耐磨區間內。
瓷磚功能還包括有平整度、直角度、抗折強度、光澤度、抗污性、防化學腐蝕性、放射性等。
陶企強調瓷磚功能的各種參數,就像小米手機曬其所配備的徠卡相機、高通驍龍芯片,包括顯示屏、內存等。
今年,我們發現中小型、創業型陶企在產品開發上,除了繼續強調工藝疊加帶來的審美價值,開始在某些功能塑造上的核心競爭力,爭奪最激烈的就是超耐磨、超防滑、超防污三個點。
有人會說,超耐磨、超防滑、超防污等物理/化學功能是瓷磚的基本功能,不值得這樣拎出來單獨強調。
包括,2019年大角鹿定位做超耐磨大理石瓷磚的時候,很多佛山企業也看不慣,認為其很Lower。但后來隨著大角鹿的成功,更多的人開始改變想法,而且有些還放下身段,學習大角鹿的打法。
其實,大角鹿定位超耐磨,更多品牌跟進做超耐磨、超防滑、超防污的背后,還是他們都洞察了三四五線剛需市場的真實需求。
剛需人群更加務實,他們普遍在意的是看得見,摸得著,能解除痛點的功能,而不是相對“務虛的”瓷磚裝飾性功能。
所以,當下市場越是內卷,越要求企業重視產品基本面質量的競爭。雖然今年全網火爆的“廣東瓷磚,假一罰十”,對操弄它的廣東三四線品牌有點透支身體老本的味道,但它確實也是在倒逼華中、華北、西南、西北等地陶企要在瓷磚基本功(低吸、3C認證等)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周轉”、規模效益一一明擺著,這是一條不歸之路。
03.
終極選擇:“好而不貴”
但瓷磚裝飾性功能,即審美功能體現的是產品的美學價值。這一點在當下消費升級背景下愈發顯得重要。
以賣地發展房地產,從而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失靈后,全社會普遍收入減少。加上大疫三年加劇了口袋的干癟,故而引發全面的消費降級,產品價格競爭由此成為主旋律。
但另一方面,消費降級的同時,發韌于2016年的消費升級并沒有結束。尤其是隨著85、90后成為消費主力,以及95后、00后Z世代的登場,包括所謂的“小鎮青年”,他們對產品顏值的追求,比前輩們要強烈得多。
而且,Z世代人群因為都是互聯網原住民,他們能快速掌握品牌知識、產品信息,包括價格信息。因此,他們對消費更加理性,對價格更加敏感,對價值虛浮的產品一眼識破。
而且,作為知識時代的主角,他們更相信“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不愿意花時間在不專業也不感興趣的事情上,故而,他們更愿意購買在專業領域深耕的品牌的產品,同時對產品一站式成品交付也感興趣。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市場對產品價值的認知,過去幾年已經發生了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根本性的變化:
一方面,由于消費降級和消費升級并存,因此,市場對產品價值的認知不是單向的價格便宜,而應是好產品且不貴。
另一方面,由于瓷磚是半成品,因此,在消費升級的需求下,瓷磚除了功能價值、美學價值,還有綜合體驗價值。
對消費端而言,綜合體驗價值往往體現為一種情緒價值。它表現為產品功能與服務(瓷磚實用功能+裝飾審美功能+一站式鋪貼交付服務)為消費者帶來的情感鏈接和精神融動。
04.
共享“超級單品”模式
如果我們稍稍把“一片磚”的市場定位抬高一點,就會發現在強三線、二線、一線城市,甚至發達地區的鎮街,消費者分層已經很厲害。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消費分層,也即消費全層化,一般是指按購買力、年齡、文化程度、興趣愛好、地理差異、區域習俗等區分產品購買行為。
消費分層背景下,使得今天產品首先開發邏輯發生根本性改變。在過去繁榮時期,市場需求豐滿,人體消費趨同,所以,即便不做那么多的調研,廠家開發新品的命中率很高。
但在今天消費圈層化的時代,產品開發必須具有針對性,即要面向品牌所定位的市場精準開發,因此,所開發新品的命中率大不如從前。
在這種情況下,頭部大企業、流量型企業原創開發新品的動力會更加低,產品跟著流行走是最安全的。
而專業化品牌、小而美品牌雖然競爭環境要求必須創新,但原創開發產品的試錯成本很高。故此,可以推導的一個結論是,這類企業需要按照打造不貴,好賣,能走量,且能持續迭代的超級單品模式開發新品。
為此,今年10月11日,華夏陶瓷網舉辦的第三屆陶瓷行業產品經理大會特別將“打造超級單品”作為會議主題,引起大家廣泛關注。
不過,也有朋友提醒,認為其實復盤下過去三四十年,能稱為陶瓷行業“超級單品”者屈指可數。
假如我們仔細溯源下,會發現確實如此。聯想到今天熱衷產品創新的多是專業品牌、小而美品牌,它們綜合實力有限,想要打造出一款真正的超級單品談何容易?
今年秋季陶博會期間,華夏陶瓷網為BG葆格薈創始人李偉成×老牛做了一場談1.2米方塊美學新品類瓷磚的直播,引起行業較大反響。
李偉成告訴老牛,直播后BG葆格薈接到不少同行的電話,其中包括經銷商、專業化品牌以及一些大企業。
為此,老牛在想,1.2米方塊美學瓷磚為什么不可以試下,按照共享原創設計模式來打造“超級單品”?
因為只有這樣,大家一起推,甚至集合訂單反向定制,才能對工廠有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