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底,作為傳媒人,最有趣的其中一件事,即看企業怎么開年會?包括老板講了什么?下一年準備怎么干?
今年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是,老板們開始公開談增長數字了。
比如,上月7日-8日,在順輝人大會——2021服務商年會。順成陶瓷集團總裁梁德云說,集團2021年前三季營收30多億元,同比增長約10%。
時間再往上點,12月3-4日,金意陶第28屆英雄會透露,2021年金意陶實現超過30%的增長,這是其近十年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12月18日,新恒隆企業2022年經銷商線上峰會上,總經理羅浩彬表示,2021年,新恒隆企業整體銷量提升了23.6%,新增客戶306戶,店面面積增加32765㎡,高質產品增長36.8%。
1月8日,依諾企業2022員工年會透露,去年完成銷售業績同比增長22%。
1月11日,在大角鹿品牌升級三周年大會上,有一組數據更是讓你興奮:2021大角鹿原定目標是新增經銷商800家,年總銷售9億元。但實際2021年經銷商新增938家,到年底全國經銷商已突破2000家,專賣店達2128家,全年總銷售已達11億元。
1月15日,金牌天緯陶瓷召開品牌年度總結暨表彰大會。總經理張杰滿在會上說,金牌天緯品牌2021年業績同比增長11.8%。
除了年會,年終訪談也是一個出經營數據的時刻。比如,簡一創始人李志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說,2021年,簡一整體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同樣,董事長劉勝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1年,羅曼企業上半年業績增長達30%,下半年依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02.
過去,宏宇集團一直很低調,我們從公開資料上獲得的經營數據幾乎沒有。但是,今年宏宇集團卻出人意料地公布了2017-2021年這五年的工程業績。
2021年,宏宇集團工程項目銷售業績達20億元,對比2017年業績增長54倍。
宏宇集團2016年工程業績只有3700萬,2017年是2.08億,2018年開始爆發,達到6.28億,2019年為10.04億。
2020年和2021年,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宏宇集團依然逆勢增長,分別是16.65億和20億。
到目前為止,雖然沒有公開的數據支持,但馬可波羅還是被公認為的全行業產值、銷售排名第一的品牌。
馬可波羅2019年率先沖破百億大關。正如上述的宏宇集團,馬可波羅工程渠道增長迅猛。
不過,由于去年恒大爆雷,馬可波羅董事長黃建平也公開反思:“從原來的傳統經銷商優勢到近三年增長速度太過于依賴房地產”(見《陶業要聞摘要)。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按目前公開的信息,即去年“前三季度還是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全年“保持略有增長”,這表明,作為行業老大的馬可波羅接下來還是有被友商“緊追”的壓力。
馬可波羅的追趕者包括東鵬、冠珠、蒙娜麗莎、歐神諾等,但現在看來,最大的威脅還是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去年上半年營收30.8億,其時,內部傳出的計劃是2023年破“百億”。
去年10月26日,蒙娜麗莎前三季度報告披露營收已達49.27億元,同比增加47.69%。
2020年,蒙娜麗莎全年營收是48.64億元,也就是說,2021前三季度營收已是2020全年的總量。因此,一般估計蒙娜麗莎2021的營收會在65-70億。
2021第四季度企業營收普遍下行,有的還是大幅下滑。所以,蒙娜麗莎在本季繼續保持47.69%以上的增速可能性不大。
但是,有一種可能是,假如2022年蒙娜麗莎繼續保持全年40%以上的增幅,那么,很有可能沖刺百億目標就不應等到2023年。
03.
如果為行業做個年終盤點,估計大多數企業掌舵人會首先表示,“2021年增長還是達到兩位數”;其次會補充一句:雖然全年銷量是增長了,但利潤率卻下降了。
利潤率下降的原因很明顯:一是原材料、能源輪番漲價;二是房地產戰采、整裝等大B渠道做得太猛。
去年的市場走勢是前高后低,今年會如何?在各種政策利好的促成下,2022開年就會走出一撥上揚行情嗎?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廣州一手房已連跌5個月,二手房連跌4個月,但12月份,一二手市場開始出現翹尾行情。
不過,整體來看,進入2022冰凍的樓市還是沒有開春的跡象。
比如,有數據顯示,廣州1-15日成交為32.7萬平方米,同比下跌43%;深圳1-18日成交21.5萬平方米,同比下跌58%;杭州1-19日成交36.8萬平方米,同比下跌70%;東莞1-18日成交14.5萬平方米,同比下跌74%。
而長期來看,房地產拐點確實已牢牢地鎖定。2021年,房地產業、建筑業同比增長分別為5.2%、2.1%,處于各行各業墊底的位置。
而去年四季度,房地產業占GDP份額也同比下滑2.9%,這也是近年來的首次,非常罕見。
2021年12月27日,泰康系宣布,大幅減持陽光城股份。減持完成后,持股比例降至3.997%。
不止泰康系,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包括君康人壽、和諧健康、華夏人壽、陽光人壽等都曾拋售地產股份,且拋售對象不乏萬科、招商蛇口、華僑城等龍頭或知名房企。
出逃地產股背后,顯然是保險資金對于房地產業的長期看淡。而這一點,正是需要與房地產業綁定的家居建材企業老板們高度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