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運氣賺來的錢,最后都會憑實力虧回去。
這是一句很扎心的話一一好像是2018年誰開始講的。
還有一個詞一一智商稅。
“憑實力虧回去”,講的實際就是“智商稅”。
知乎上曾有人問:
“哪一種底層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人忽視?”
有一個獲高贊的回答:認知力 。
當下這樣艱難困苦的時候,認知力對成事有多重要?
有人回答:占七成 。
確實,認知能力越高,對客觀世界的反應,越接近事物的本質,看待問題的角度、處理方式也能更加清晰。
“認知能力決定了什么是正確的事,這比正確地做事重要100倍。”
這是一位作家說的。
確實,一馬平川的時候不需要什么認知,跋山涉水的時候才需要。
本篇是作者針對當下經濟環境和行業形勢梳理出的十幾條普遍存在的“認知誤區” ,分上下兩部分刊出。
01.
賺錢就是老大
這句話在當下適合95%的企業,但不適合行業領導型企業。
科達制造上半年營收56.51億元,同比增長23.98%,歸母凈利潤21.21億元,同比增長418%。這確實是疫情下行業最扎眼的業績表了。
于是,有媒體就用科達制造董事長的“狠話”作標題:“只在窩里橫沒用!沒有本事、經營不好的人就該退出歷史舞臺”。
科達制造去年非洲建陶業務達23.45億元 。今年,戰略投資鋰鹽業務,貢獻凈利潤16.06 億元。按照這個業績,“只在窩里橫沒用”,科達制造是有資格講這句話的。
但作為主體業務的科達陶機板塊呢?接下來如何敘事?如果陶機業務占比越來越小,越來越不賺錢,豈不是宣告自己也在提前“退出歷史”舞臺?
如果公司只是階段性賺錢,或因非主營業務的某種投資機會賺錢,那反而應該反躬自問:我該如何永葆初心,在百年一遇的困難面前,該如何好好反哺下把自己喂養大的行業?
比如,真正靜下心來,加大科技投入比重,通過裝備技術升級,帶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尤其是推動頭部企業“走出去”,實現全球化運營 ,減少在國內單一市場內卷。
02.
“機會主義”是不對的
接著前面的論述,如果放在繁榮時期,甚至放在2019年之前,這句話80%的人會認為是錯的。
但是,今天在市場加速見底出清的情形下,首先要有“機會主義”精神 ,逮住時機賺錢,包括快錢,以保現金流。只有確保了現金流,才能煉“長期主義”的內功。
03.
“規模化+低成本”模式錯了
“規模化+低成本”過去一直被冠以“南莊模式”,二三線企業,現在行業整體急速下行,尤其是“南莊模式”企業萎縮厲害,故大家開始批評“規模化+低成本”。
但是,“規模化+低成本”本身其實就是公司底層邏輯的一種,它切合邁克爾•波特講的“總成本領先戰略”。
“靠著‘大產量/低成本’,成就了很多企業,但是今后再想著這6個字一定死!”這句話,是沒毛病。
但一些人容易誤解,將規模化等同于大產量。其實,規模化≠大產量。前者是追求集約效應,后者很可能規模不效益。
所以,應該反思的是,過去“南莊模式”中的企業今天之所以不行了,究竟是模式本身錯了,還是南莊企業已喪失踐行這種模式的能力了?當然是后者。比如,“規模化+低成本”方面,江西高安、豐城等產區是否已做得更好?
04.
在經濟全面收縮的大背景下,
“靜態管理”,控制成本是對的
眾所周知,“靜態管理”是借用的一個詞。如果一個企業已快不行了,當然可以全面“靜態管理”,以續命為主。
但是,如果尚存實力,又清晰方向,那就應該想一想巴菲特的話:“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
比如,從傳播的角度講,大家都“靜默”的時候,你發出的聲浪,反而會在傳播效果上成倍放大。
什么是彎道超車?什么是危中之機?這就是其中一種。
05.
瓷磚不適合抖音直播賣貨
十年前開始,關于瓷磚適不適合電商就一直在爭論,但到2015年左右就塵埃落定,相信瓷磚電商的人已極少。
此后,線上線下O2O的模式也探索過一陣子,但由于彼時瓷磚線下生意還好做,尤其是2018年的大宗戰采渠道,加上 2019年的巖板巨浪襲來,讓大家對線上線下結合瓷磚新零售模式失去探索耐心。
但是,正如我在《核心陶瓷大商,何種情況下被逼“格力式”倒戈?|深讀》一文中指出:
“瓷磚零售端線下流量枯竭已是不爭事實,在趨勢不可逆,年輕人不愿進賣場的大背景下,擁抱數字化,實施線上(種草、獲客)線下(服務)一體的新零售運營模式,應是瓷磚營銷變革的唯一出路。 ”
而類似“董明珠的店”這種企業總部+經銷商直播的品宣+獲客+轉化天地結合模式 ,將是必然的選擇。
06.
創新是對的,尤其是在逆經濟周期的時候
有一種說法,當前各行各業都內卷,說明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很嚴重,于是必須加大產品創新的力度。
前段時間,南方日報有篇采訪馬可波羅董事長黃建平的文章,該文中黃建平是這樣說的:
我比較認同這個理論,“研發的三個黑洞”,其一是產品很好但成本太高;其二是想法很好但生產工藝太復雜,做不出來;其三是生產出來,但價格太貴賣不出去 。如何規避這“三個黑洞”?這就需要制定“創新基本法 ”,讓研發人員對企業的生產創新有明確的認識。
他還說,企業需要的產品創新并不是“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而是從“1到10”的迭代式開發,在保證生產線的穩定性和實現產品的差異化之間做到平衡,才能實現既做到創新又控制成本。
可見,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對一般企業而言,實際上應該少創新,因為創新的成本很高,所以,在前人成熟的產品/服務基礎上,做“改良式的創新”(從1到10)才是正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