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忙碌、焦慮并有些無望的2023即將過去。如何看待就要成為歷史的這一年?如何從“歷史”之中洞見未來?
趁歲末新舊交替之際,我們照例整理出今年建陶行業的“十大關鍵詞”。今天我們先推出上篇,主要分析“好而不貴”、“廣東磚”、“上市中止”、“全巖”、“巖板平臺”等5個關鍵詞。
另外,我們還計劃推“十大關鍵詞”相關的小視頻。敬請持續關注。
01/
好而不貴
2023,隨著大疫三年之后經濟長周期的確立,在消費能力降級與消費認知升級并行的背景下,市場對產品的普遍要求是“好而不貴”,也即一方面要求質量過硬,有顏值擔當;另一方面要價格合理,性價比越高越好。“
好而不貴”不是“性價比”,而是“品價比”、“質價比”。
而在“好而不貴”的主流消費趨勢下,產銷“屬地化”浪潮再涌,原因有兩點,一是“屬地化”銷售令物流成本占優;二是產區龍頭企業借裝備、技術升級提升制造力,令產品與“廣東磚”在質量上日益同“質”化。
而在廣東產區,在“好而不貴”的市場趨勢下,以安基為代表的一批“低成本+輕營銷+高周轉”的佛山陶瓷制造標準企業,突然增加了比三四線品牌企業更大的競爭實力。
02/
廣東磚
今年網上陶瓷圈最熱的一句話是“廣東制造,假一罰十”。這一句話直接把廣東外產區都得罪了。
不過反響最激烈的還是江西高安產區。這主要是因為高安產區的在產品定位上與廣東產區三四線品牌定位趨同(高性價比/規模化)。所以,二者之間在三四五線市場是短兵相接,直接打肉搏戰。
“廣東磚”是這四十多年來歷史積淀形成的區域品牌,正如法國玻爾多的紅酒,瑞士的鐘表,意大利的皮鞋,已經形成了區域品牌價值。
但一些廣東三四線品牌在競爭壓力下,祭出“廣東制造,假一罰十”這一殺手锏,雖然短期內有效(今年打“廣東制造”牌的明顯增加),但長期看也是在透支廣東磚區域品牌價值。
尤其是隨著高安、夾江等北方區域龍頭企業在產品品控上采用“佛山標準”,比如高安全年就有22家企業實行3C認證,同時集體做雙零低吸(吸水率E≤0.5%)瓷磚,這就給了佛山三四線品牌更大的壓力。
還有就是,“廣東制造,假一罰十”這八個字今年已例逼出高安龍頭企業到廣東恩平建第五個生產基地,并在佛山設廣東營銷中心,依托收購來的大唐合盛進行品牌升級,全面開啟全國性大品牌的塑造,這一點更是直接在家門口形成對廣東三四線品牌的威脅。
03/
上市中止
上市曾經是許多陶企的夢想,但隨著這兩年行業兩巨頭上市一波三折,尤其是今年IPO排隊進程不得不中止,又要再次更新資料后排隊,令行業同仁深感當下企業上市面臨的巨大壓力。
截止到今年10月份,家居建材企業IPO進程中已有10家被中止審核,另外還有6家已撤單。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10家IPO審核中止,反映了管理層在階段性收緊IPO,重新審視相關企業的長期投資價值。
而按國家政策引導方向,當下應是重點扶持硬科技企業,新能源、新材料企業,人工智能企業,以及低碳環保企業等上市。
而家居建材企業在房地產轉向下行之后,產能明顯已嚴重過剩,因此,一般來說只有真正的頭部企業才有機會上市,而且,即便頭部企業也要求資金狀況良好,贏利能力不錯。
04/
全巖
巖板究竟應該怎么做?這個問題到2023年終于有了標準答案,即做全巖空間、全巖交付。
關于全巖空間,不少人還是有誤解,認為不可能做全巖空間,因為無論設計師還是業主裝修選材都應是多元的,不可能只選巖板作為墻地面材料或家居飾面材料。
道理確實是這樣。但我們這里所說的“全巖”、“全巖空間”、“全巖交付”實際上,并不是說要在家居空間全部上巖板,而是從賣方的角度說,針對一個空間要“應巖盡巖”,“能巖盡巖”。
當下巖板的應用,應該是適合整個建筑,包括室內的墻地、樓梯踏步、陽臺、飄窗、背景墻、玄關,以及室外的外墻干掛等。
另外,進入大家居領域,則包括做廚房及中島臺臺面、浴室柜臺面、餐桌臺面、電視柜及茶幾臺面,還有廚柜門、衣柜門、房門乃至冰霜門等的飾面板。
應該說,做“全巖空間”、“全巖交付”,是未來陶瓷終端門店升級的終極版本。它的重要意義在于:一是提升門店形象,進而提升整個品牌形象;二是改變商業模式。由賣一片磚到賣整個基于巖板(+高端瓷磚)的空間解決方案一一客單值因此一般都會直線上市。
在“全巖”思維邏輯的指導下,過去三四年,步伐有些超前,主攻大家居渠道(主要是替代天然石、人造石)的企業,開始都往回撤,重新開發產品,從而補上巖板墻地面應用這一課,因為只有這樣做“全巖”,市場才夠大,否則,一味只做替代天然石、人造那部分,市場會比較小,終端門店也難以支撐起來。
05/
巖板平臺
巖板平臺指專業銷售巖板的平臺,比如大板智聯、貝佳斯等平臺。
在2019、2020巖板平臺出現之前,也有瓷磚銷售平臺。但彼時的瓷磚平臺主要是處理一級品或者尾貨,包括企業的庫存等。
但巖板平臺一開始就是賣正品(優等品)果,而且賣大巖板。其最大的特點是實行合伙人機制。合伙人只在平臺大樓設辦公室,共享產品展廳,其他都是獨立操作。而平臺是通過聚焦合伙人,進而聚單,由此獲得與工廠進行價格博弈的能力。
巖板平臺自誕生以來,一直呈高速發展態勢。據初步調研,目前,每月銷量5000萬元左右的平臺有兩家,每月銷售2000萬元左右的有兩三家,每月銷售幾百萬元的十幾家。而一般估計,如果只算大巖板(900×1800mm及以下不算),那么從平臺賣出的巖板應該占到市場總額一半左右。
而事實上,目前有個別巖板企業一兩條線的總產能全部被平臺包銷了。巖板企業與平臺之間已構成相互依存的關系。換個角度看,也讓我們看到了行業產銷分離的某種趨勢。
當然,隨著巖板平臺能力的增強,其下一步的發展也開始分化。比如,今年9月份貝佳斯入股了德耀升企業,由此獲得了強大而穩定的自有產能。而大板智聯已經開始在設計自己的“國際館”,這意味著其下一個目標是端,也要做比目前更高端的市場,與那些專業巖板品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