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進入年底時間。對絕大多數人來說,2019與“焦慮”兩個字之間幾乎劃上了等號。
但也有少數例外。它們就是最近兩年率先切入大板、巖板領域的一些企業。
因為大板、巖板市場終于快到井噴了。2019的確很難,但好在我們不是什么也沒有一一我們有大板、巖板。
如果從2016年10月歐文萊生產900×1800×12mm的大板(現代仿古磚)算起,時間剛好是3年。
而如果講大板不分厚薄,從2007年蒙娜麗莎生產900×1800×2.5mm規格的薄板算起,時間是12年。
從2019年開始,行業正式確立巖板的概念,而規格是1200x2400mm及以上。巖板的應用方向不是鋪地、上墻,而是家具化一一做廚衛臺面板、柜子面板、桌面板及其他家具。
巖板或大板已到爆發臨界點
如何判斷大板(巖板)市場已進入爆發的臨界點?
據未經證實的消息說,金牌亞洲的一條大板(巖板)生產線已經不夠賣,明年都要上第二條線。而新明珠、諾貝爾自產自銷的大板(巖板)線也進入良性軌道。
假如從存量產能無法判斷,我們不妨來看看增量。
11月13日,佛山祥達企業可生產1600×3900mm大板的薩克米Continua+連續成型生產線點火。
再往前,9月27日,祥達企業首條生產800×2600mm、1200×2600mm規格的大板線點火。
而按計劃,到2020年4月,祥達企業將上馬第3條巖板生產線,主要生產3mm厚的巖板。
再來看下另外三家企業。
11月2日,順成集團首條巖板生產線在明城基點火。這也是國內首條薩克米無限長連續成型巖板線啟用。
再往前看。7月25日,新一派企業第2條大巖板線在清遠基地點火投產。此時距離6月6日其第1條巖板線投產不過兩個月。
7月29日,新一派企業和巖板專業應用服務商恒佐家居宣布聯手打造LAMIS®STONE 拉米斯巖板品牌。
本屆秋季陶博會上,拉米斯巖板董事總經理接受老牛說•面對面專訪時透路,新一派企業準備做1600×3200mm規格的1號線已經在建設了,準備明年上半年投產。
而長遠來看,新一派清遠基地未來6條線都上巖板(大板)也是題中之義。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新一派×恒佐家居,打造超級巖板(大板)示范基地的個案,會越發具有參考價值。
為什么是“新一派”
為什么是“新一派”?要搞清楚這一點,先想下為什么叫“新一派”?
原來,所謂“新一派”,與新潤誠企業相關,由該企業二代少壯派負責打理。雖然二者具體股權、隸屬關系不詳,但毫無疑問,其“變革”力度肯定與新一派企業操盤者的年輕化有關。
今年雙十一,大家都眼盯著阿里平臺2600多億的采購數據。但卻勿略了一則重要新聞:
位于湖北省洪湖市新灘經濟合作區,美好集團旗下的永鑫超薄巖板生產線點火。這個項目占地面積100畝,總投資2.8億,是國內第一條西斯特姆整線設備(壓機、施釉、噴墨、及窯爐),專業生產1200×3600×3-5.5mm超薄巖板,應該說是填補了國內空白。
另一條有意思的關聯消息是,雙十一之后的第三天,也即11月14日,東莞市大朗鎮黨委委員何善通一行,在洪湖新灘經濟合作區管委會副主任鞠宋杰的陪同下,來到永鑫新材料公司美好超薄巖板工廠考察生產情況。
東莞大朗鎮為何對陶瓷板材感興趣
為什么突然東莞大朗鎮的領導要去湖北考察超薄巖板項目?而有消息說,唯美集團擬通過四通股份投資的陶瓷板材項目就落在東莞。難道就是落在大朗鎮?大朗鎮這是想趁勢規劃新型陶瓷板材產業園?
9月2日晚間,四通股份公告,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5億元用于“年產800萬m2特種高性能陶瓷板材項目”。
要知道,目前黃建平等唯美系股東已共計持股四通股份24.07%,逼近蔡氏家族37.04%。所以,很明顯,這個四通股份的陶瓷板材項目,應就是唯美集團的提前布局。
最近一個多月,輿論場開始爭論巖板與大板的區別。隨著實踐的深入,尤其是市場的洞開,巖板作為大板升級版一一新物種的認知逐步被確立。
而在營銷端,更多的好消息也在坊間傳播:東鵬控股大板事業部全年賣1個多億;蒙娜麗莎傳統渠道一年也賣近兩個億。
在生產端,佛山外產區投建大板、巖板生產線的也越來越多:4月,江西富利高生產760mm×2550mm巖板;5月,江西富利高Big巖板智造中心啟動,生產1200×2400mm及以上規格巖板;6月,華盛江泉集團在臨沂羅莊,合作建設薩克米·新天地高科技陶瓷項目。
而當前坊間有一個傳聞是,明年估計有至少20條巖板(大板)生產線投產。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頭部企業的大舉介入,將最終奠定巖板(大板)這一“新物種”未來市場領導者的地位。
所以,相對而言,另一個今年也很熱的“新物種”泡沫陶瓷,由于產能低、單價高,對其他材料替代性弱,因此,暫時還不具備全行業戰略性投資的條件。
大型公司或錯失“破壞性創新”機會
進入下半年,隨著更多的企業加入巖板、大板生產,一場圍繞著巖板、大板的裝備競賽也隨之展開。
比如,祥達企業、順成集團新建的巖板生產線,選用設備不僅是采用了薩克米的38000噸連續輥壓機,同時還選用了LB的先進布料機。前者還用了BMR的智能拋光線。后者生產線還在壓機前配備DDD全數碼干粉打印機,以及薩克米新一代DHD系列噴墨打印機、DDG全數碼干粒打印機。
還有永鑫超薄巖板生產線,被認為是國內第一條西斯特姆整線設備,包括壓機、施釉、噴墨、及窯爐。
大板、巖板也一直存在“洋制式”和“中國制式”的競爭。前者以薩克米和西斯特娒為代表,后者以恒力泰-蒙娜麗莎技術聯盟為代表。薩克米前沿裝備一直是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今年6月18號,廣州陶瓷工業展Continua+連續成型生產線首次亮相,接著是在銷售上的解禁。
這也就意味著,在大板、巖板領域,由新技術推動的新一輪全球范圍內的陶業競爭已經鋪開。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在他們1990年出版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書中認為,隨著技術迭代的加快,產品的周期正在快速地收窄,這對大型公司構成了前所未見的挑戰。
1997年,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首次提出“破壞性創新”新概念,并認為:越是管理卓越的公司,在“破壞性創新”到來的時候,越難以擺脫困境。
這一點似乎也不難理解。因為大公司有強大的慣性,對于低于主流市場成熟度的破壞性技術產品,它們往往很難一下子切入。因此,也可能導致錯失發展的機會。
縱觀陶瓷行業過去三十多年,“破壞性創新技術”出現的頻率雖然不高,但是趁“破壞性創新技術”來臨,變道超車的案例也還是有。尤其是在機械裝備和色釉料技術領域。
而在產品端,最近10年從薄板到大板、巖板,甚至還有正在醞釀1-2.5mm的超薄板,都可以稱得上是10年、20年甚至30年一遇的“破壞性創新技術”。
因此,我的直感是,在這一領域,一定會有一些中小型企業實現變道超車,也一定會有些“大型公司”因為對新技術認知不足而掉隊,進而最后滿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