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传媒久久久久精品a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综合,chinese勾搭videos

訪談

劉孟涵:石灣建陶廠的輝煌和衰敗

字號+作者:申志 來源:華夏陶瓷網 2013-05-02 11:08 我要評論()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佛山陶瓷30年”系列訪談之五 被訪者:劉孟涵(佛山市陶瓷美術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采訪者:劉小明(華夏陶瓷網總編) 整理者:申志(華夏陶瓷網首席記者)

  被訪者:劉孟涵(佛山市陶瓷美術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

  采訪者:劉小明(華夏陶瓷網總編)

  整理者:申志(華夏陶瓷網首席記者)

  劉孟涵是一個嚴謹而謙虛的人,他在講到當年的事情時,感覺時間點上記得不太準,總要停下來,說“我回去查一下”。而對某件事情的看法,他也一再提醒記者,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而他本人的意見則“僅供參考”。作為石灣建筑陶瓷廠任期最長的廠長,以及石灣美術陶瓷廠曾經的書記以及陶城報社的總編輯,劉孟涵給人的印象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國企領導或面目呆板的黨務工作者,而更像一名在學術上頗有造詣的學者。確實,凡是接觸過劉孟涵的人,都很難把窯工、廠長、書記、總編、陶藝研究者的多重身份疊在他的身上——在石灣街,能在這么多角色間自由切換的人也就劉孟涵了。   

 
正在接受采訪的劉孟涵

 

  建陶廠是花盆行的傳承

  劉小明:我現在做“佛山陶瓷30年”的訪談,其主要內容是梳理佛山從1983年到2013年現代建筑陶瓷業的發展軌跡。你覺得佛山現代建陶是從1983年利華廠(佛陶集團旗下的耐酸廠為引進意大利設備專門組建石灣利華裝飾磚廠)從國外引進整線開始的嗎?

  劉孟涵:我覺得佛山現代建陶的開始還要早于1983年。當然,我的意見僅供參考。

  劉小明:為什么這樣說?

  劉孟涵:1981年石灣建陶廠以補償貿易的方式,引進了日本“黑豹”自動壓磚機,并自主配套了原料加工的噴霧干燥塔和燒成的窯爐,比利華廠早兩年。

  1983年利華廠引進意大利彩釉磚全自動生產線,1984年投產,在佛陶乃至全國建陶行業起了示范作用,當然是功不可沒。但石灣建陶廠引進單機、土洋結合的另一種模式,雖然沒有引起普遍關注,但我認為也有成功之處——首先是成本低、性價比高、上馬快,促進了對外國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同時又節省了外匯,降低了投資風險。現在回過頭去看,片面強調全線引進,日后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劉小明:我知道你在這家企業當過廠長很多年。

  劉孟涵:我是窯工出身,原來在廣東省石灣鎮建筑陶瓷廠工作——1969年進廠,1985年至1997年當廠長。

  石灣陶業過去有三十六行的說法。其中的花盆行,做大花盆,也做屋脊;還有古玩行,做小的,手里把玩的,如人物、動物類公仔。后來花盆行把建筑陶瓷內的琉璃瓦、花窗、下水管都做了。建陶廠就是對花盆行的傳承。從1957年開始,石灣建成了地方國營的建陶廠,把其他類別的產品都歸到一起來做,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動輒被扣上資產階級情調帽子的花盆等品種逐漸衰落下去了,其他一些產品如琉璃瓦、水管、陶質衛生潔具等日益興起。其中,琉璃瓦還出口到港澳、東南亞等地。

  六十年代之后,石灣陶瓷開始向著現代建陶的方向發展,比如開始做瓷的潔具。石灣1962年就有馬賽克了,當時的紅地磚規格是100mm×100mm。這些就形成了建國初期佛山陶瓷的底子。

  那個時候國內尚無彩釉磚,搞裝修的話,好一點的人家就用馬賽克、紅地磚。那時我們的產品還出口到斯里蘭卡,中國當時為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建了一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國際會議大廈。這棟大樓用的就是建陶廠的紅地磚。在六十年代,外墻一般是用馬賽克,地磚一般用馬賽克或紅地磚。

  建陶廠后來成為省建材局直屬企業,也是國家建材局重點企業。那個時候全國建材行業有十幾家重點企業之一。當時的潔具是國家三類物資,統購統銷,廠長在完成任務后,多做的才能批條子賣出去,產品很吃香,可以換鋼材等緊缺物資。 

 
劉孟涵為本網總編劉小明寫出一個關鍵人名

 

  建陶廠曾是全國建材行業紅旗企業

  劉小明:七十年代呢?

  劉孟涵:七十年代,建陶廠是石灣唯一的建筑陶瓷企業。那時候化工陶瓷廠(化陶廠)、工業陶瓷廠(工業廠)、耐酸廠,這些都是做工業用陶瓷。還有日用一廠(做砂鍋類陶瓷)、日用二廠(做碗盤類陶瓷)、日用三廠(做粗陶——罐、壇、缽等)。這些都是地方國營企業。

  紅衛廠(也就是建國廠、建華廠的前身),是集體企業,做酒壇、糖缸,當時珠三角一帶很多地方有蔗糖廠,蔗糖廠也來紅衛廠買缸。建華廠是出潔具人才的地方,今天箭牌等佛山衛浴企業最早做潔具的人才是從建華廠出去的,而建華廠早期的人才則是從建陶廠學的。1976年建國廠全面轉產釉面磚,1978年化陶廠全面轉產彩釉磚——佛陶企業在70年代后期開始了產品轉型。

  劉小明:當時建陶廠的規模,在全國范圍來看處于何種地位?

  劉孟涵:當時全國十幾家重點企業,每年都搞質量評比。建陶廠品種比較多、綜合效益靠前。1989年國家建材局評出了14家建材行業紅旗企業,石灣建陶廠是陶瓷類兩家獲獎企業之一。

  行業轉型跟改革開放基本同步

  劉小明:當時有沒有佛陶集團的概念?

  劉孟涵:佛陶集團前身是佛山市陶瓷工業局,除了建陶廠,其他廠都歸它管。后來體制改革,沒有省管企業了,建陶廠也歸市局管了,所以建陶廠也成了佛陶集團的下屬企業。

  建陶廠從國外引進設備比利華廠早兩年,利華廠是整線引進,建陶廠只引進壓機(牌子是日本的黑豹)。為配合壓機,建陶廠自建了全省最早的噴霧干燥塔。噴霧干燥塔是請的咸陽陶瓷設計研究院設計的。

  劉小明:噴霧干燥技術也是引進的歐洲技術吧?

  劉孟涵:是意大利技術。這項技術不止陶瓷行業用,很多行業都用。我們在行業里起了示范作用。以前,把原料加水球磨了之后,然后壓成泥塊,在火坑里干燥,再碾壓。用噴霧干燥塔之后,氣流高溫噴出來,原料形成圓顆料,很快凝固,內有小空心。圓顆粒很好排列。利華廠比我們晚兩年。建陶廠除了關鍵設備是引進的,其他的都是自己配,所以成本低,經濟效益比較好。利華廠當時引進設備用了大量的外匯。利華廠連煤氣發生爐,也是引進的。

  日本黑豹是國內最先引進的自動壓磚機。比我們更早引進的是沈陽陶瓷廠也是單機引進,但他們沒使用好。后來力泰的第一代壓機,應該說是全盤借鑒了黑豹的技術。

  佛陶集團打下佛山陶瓷磚的底子

  劉小明:佛陶集團是哪一年成立的?建陶廠劃到佛陶集團是哪一年?

  劉孟涵:佛陶集團(廣東佛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佛山市陶瓷工貿集團公司改組,于1993年2月8日正式成立。工貿公司(佛山市陶瓷工貿集團公司)1987年1月成立,是佛陶集團的前身,佛陶集團是為上市而成立的。改革開放以后,省屬企業下放,建陶廠就劃歸工貿集團管。

  劉小明:當年建陶廠的位置在哪里?

  劉孟涵:躍進路,環球陶瓷往南風古灶方向,靠近華陶廠。

  彩釉磚是建陶廠、化陶廠兩家最早做出來的。科委鑒定的結論是建陶廠首先研制成功,化陶廠首先投產,當時都是拿著中國五礦集團的樣品,兩家看著做。所以,彩釉磚叫意大利磚——其實我們是模仿人家的。彩釉磚代替了馬賽克和紅地磚。最終彩釉磚全面開花,所有工廠都搞彩釉磚。

  后來工業廠做了耐磨磚。但客觀地說潮州做耐磨磚更早,工業廠是后來居上,產量超過了潮州。

  這時產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用陶瓷衰落了,建筑陶瓷起來了——這是建陶的黃金時期。

  講一個笑話,計劃經濟時期,上海人買釉面磚,要憑結婚證才能定額供應。釉面磚只能在內墻用,不能在外墻上用,因為燒成溫度低。建國廠在石灣是最早做釉面磚的,他們是向福建漳州瓷廠學習的。

  釉面磚吸水率不大于22%。釉面磚不能風吹日曬,不能踩,但規整,鋪到衛生間可有特殊用途。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建陶行業有三大類陶瓷磚,釉面磚、陶瓷錦磚(即馬賽克)、紅地磚(紅土做成的)。釉面磚在彩釉磚之前。當時鋪地、上墻,主要是用馬賽克,著名的北京飯店的外墻也是用的馬賽克。馬賽克薄,不擔心掉下來,鋪貼技術難度低,并且也耐磨。

  劉小明:耐磨磚是在彩釉磚之后出現的?

  劉孟涵:耐磨磚實際是大塊的馬賽克,材質一樣。當時成型設備有限,只能做小規格的東西,而且燒成時間短,所以做馬賽克。當原料、技術改進后,就從小的馬賽克做大的耐磨磚。再往后,耐磨磚就發展成拋光磚。

  劉小明:拋光磚也是從佛陶開始的?

  劉孟涵:工業廠最先開始做拋光磚。從耐磨磚到拋光磚,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陶都酒家是“倒條子”市場

  劉小明:請談談你個人的經歷吧

  劉孟涵:我1969年進廠當工人,1983年當副廠長,從1985年至1997年當廠長,當了12年廠長。1997年,建陶廠和工業廠,還有幾家小廠,合并成塞納,那時就把我調到石灣美術陶瓷廠當書記,于是我就跟陶藝結緣。

  劉小明:你現在從事石灣陶藝研究的基礎是否從那個時候打下的?那個時候你有機會密切接觸陶藝大師。

  劉孟涵:我很高興能有機會向大師們學習,可惜我在美陶公司的時間只有4年,而我在建陶廠工作了28年,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

  劉小明:講講當年的短缺經濟吧?好像當時買瓷磚都需要批條子?

  劉孟涵:當時的市場,衛生潔具是國家三類統購物資,只有超產了廠里才有分配權。年底定任務,每季度生產出來的產品送到哪個建材公司都是分配好了的。超產的可以批條子賣。當時石灣的陶都酒家(現在還保留著),就是個條子的交易市場——大家在那喝茶,然后買賣條子。

  劉小明:陶都酒家的條子交易市場存在了幾年?

  劉孟涵:那時候社會上什么都缺。每個月底工廠印一些次品票,先分給各車間科室,留一點在廠長、副廠長手里應付社會關系。雖然是次品,但硬度等物理性能是有保證的,只是磕碰了一點。那時大家都很窮,所以次品票也很緊俏。條子交易有好幾年。那時分房沒有帶裝修的,想裝修用磚就得批條子。沒有磚的,就用馬賽克、水泥,賓館等高檔場所才用水磨石。家境寬松一點的才搞裝修。

  劉小明:當時農村的房子里地板還是泥地。佛山石灣真是風水寶地,碰上了建筑陶瓷這個產業?

  劉孟涵:借著改革開放的機遇,石灣確實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劉小明:陶都酒家是什么時候建起來的?

  劉孟涵:五幾年就有了。它的位置處在交通要道——轉角處唯一的大酒家,當時最好的酒店。五六十年代石灣就這一家,后來對面有了迎賓館。迎賓館還辦過建陶產品展覽會,就在現在的潘柏林藝術館的對面。早期的佛山陶瓷研究所在迎賓館對面。那個時候石灣陶瓷的中心就在那一帶。

  在躍進路,建陶廠、化陶廠是隔壁,與二廠和石灣瓷廠相對;現在的鉆石公司位置是建國廠、建華廠隔路相望,過去都屬紅衛廠;建陶廠跟力泰廠后門是相連的,所以力泰的人就經常走后門過來琢磨壓機技術。

  劉小明:回頭再看看,在建陶廠時代全國其他廠沒有做彩釉磚的嗎?

  劉孟涵:沒有。溫州當時有一家地磚廠、一家面磚廠,面磚廠生產釉面磚,溫州是國內最早做釉面磚的。溫州的地磚就是指馬賽克。唐山的“啟新陶瓷廠”是全國最早做潔具的,解放前就開始,是采用德國人的技術設備,也是聘請德國人管理。溫州兩家廠和唐山陶瓷廠、唐山建筑陶瓷廠都是國家建材局重點企業。

  劉小明:當時全國建筑陶瓷重點企業還有哪些?

  劉孟涵:還有北京陶瓷廠,做馬賽克和潔具;沈陽陶瓷廠做潔具和釉面磚;景德鎮陶瓷廠,以釉面磚為主,也生產潔具;咸陽陶瓷廠做潔具;東北海城陶瓷三廠、東北東寧陶瓷廠和遼陽耐酸器材廠,三家都造“長城牌”馬賽克。加上福建漳州瓷廠和石灣建陶廠,一共13家。石灣建陶廠在中南地區是唯一一家。  

 
劉孟涵與本網總編劉小明合影

 

  建陶廠是行業的“黃埔軍校”

  劉小明:你在建陶廠做廠長,今天不少老板好像都是你那個時候出來創業的。

  劉孟涵:石灣建陶廠是行業里的“黃埔軍校”,給行業輸送了不少人才。盧勤、鮑杰軍、馮紅健,科信達的黃國權……盧勤是畢業分配到建陶廠的,鮑杰軍是從景德鎮陶瓷學院和太太一起調過來的。

  劉小明:你跟盧勤同事了多久?

  劉孟涵:十來年。八幾年他來的建陶廠,和邱國祺同一屆來的,都是外地人。邱國祺在新美陶廠總經理任上剛剛退下來。鮑杰軍是景德鎮陶瓷學院講師,很能干。盧勤那時很少說話,內向,是埋頭苦干的人,他技術開發有成績,當選“全國新長征突擊手”,讓他向團員作報告,還有點靦腆。

  劉小明:佛陶集團九十年代號召過“學兩建”?

  劉孟涵:“兩建”是石灣建陶廠和建國廠。當時佛陶集團總結建陶廠的經驗是:品種多,質量好,管理細,效益高。建陶廠生產的“建設牌”陶瓷錦磚1979年和1982年先后獲得國家經委質量獎銀質獎和金質獎。實現利潤——在90年代前期連續多年在佛山市直屬企業中排名前五位。1993年中國企業評價中心等單位聯合頒布“1992年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企業”,石灣建陶廠以94.83分在“建筑材料業”中排第四,前三名是水泥和玻璃企業,也就是說在建筑陶瓷業中名列首位。

  劉小明:你那時也獲得過許多榮譽吧?

  劉孟涵:1996年我被評為全國輕工系統勞動模范。但說起來慚愧,我任廠長后期有許多決策失誤,企業在表面繁榮中潛伏著危機。

  建陶廠后來的衰敗使我至今有負罪感

  劉小明:建陶廠并進賽納公司后沒有多少年就倒閉了?

  劉孟涵:是的。20世紀末,佛陶集團把十幾家工廠組成五大公司,到本世紀初還來不及大展拳腳,后來便一家家倒閉了,變化之快出乎人們的意料。這里面的經驗教訓,似乎至今沒有人認真地加以總結。當時我調到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賽納衰敗的過程我只知道點大概,只覺得“忽喇喇似大廈傾”,心情很沉重。

  劉小明:許多人歸結為國有企業的弊端。

  劉孟涵:國企弊端是通病,但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病因。石灣建陶廠雖然不是敗在我手里,但可以說許多禍根都是我任廠長時種下的。

  劉小明:什么禍根?

  劉孟涵:這個心結我一直耿耿于懷,但還沒有仔細梳理。今天想起來,我只能從大處說:沒有真正按市場規律辦事,沒有量力而行,引進、合資項目貪大求洋,舉債太多,最后導致資金鏈斷裂。

  劉小明:當時許多企業都是這樣。

  劉孟涵:我不想妄評別人,我只談建陶廠。我的前任廠長何蔃、副廠長勞森等都是實干家,他們是五十年代從手工業的生產方式走過來的,辦企業精打細算、穩扎穩打。記得第一次引進自動壓磚機,連接出磚與施釉線之間缺少一個翻轉輸送的裝置,當時靠自己的力量造不出來,引進洋設備要十幾萬美元,省建材局催促我們買,何廠長頂著不干,認為多花一個工人手工操作也可以,洋設備太昂貴了。但我當廠長的最后幾年,忘記了老一輩的優良傳統,以為企業都只賺不虧,壓磚機就是印鈔機,花幾百萬美元不在話下,頭腦發熱,忘乎所以。

  劉小明:當時的經濟形勢是大干快上。

  劉孟涵:其實我當廠長很偶然,如果按今天的條件根本沒有可能,因為我一無學歷,二無關系,還是黑七類子女。上任初期我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我一直堅持每周至少一晚住在廠里,到車間傾聽工人的訴求,每年兩次的職代會也讓代表們暢所欲言、大膽質詢。我的性格其實比較謹慎甚至保守,在到處大干快上的形勢下壓力很大,集團內甚至有人調侃說“劉孟涵,慢慢行”。老子《道德經》有一句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建陶廠就是敗在沒有“慎終如始”,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也是我心中永遠的痛。在賽納公司岌岌可危的時候,我甚至想過,如果讓我留在賽納,有沒有可能求助于曾經在建陶廠工作過的私企大企業家,讓他們伸出援手,挽救斷裂的資金鏈,像史玉柱那樣挽狂瀾于既倒。但歷史不可能假設。

  劉小明:當時佛陶許多企業都向職工集資?

  劉孟涵:建陶廠也沒有例外。賽納公司解散后,建陶廠的集資款分多年退還職工,每季分一次,我到現在也還有。對于決策失誤讓職工蒙受損失,我至今仍有負罪感。聊以安慰的是,我當廠長十二年,從來沒有以不正當手段為自己謀私利,也拒絕潛規則。當年我為建陶廠制訂的企業宗旨是:“追求卓越,質量第一,服務社會,造福員工。”除了努力多創效益讓員工多拿獎金,企業每年都建一至兩幢住房分配給職工。我也曾盡心做過一些實事。

  你們的采訪使我有一次反思的機會,歷史的經驗教訓應該有人認真地總結。謝謝。

  劉小明:也謝謝你接受我們的采訪。

  個人簡介:

  劉孟涵,廣東佛山人。1946年出生;1963年高中畢業(后經函授取得大專學歷),在佛山市干部職工業余學校當代課教師;1969年進入廣東省石灣鎮建筑陶瓷廠工作,窯工出身,1985年至1997年任廠長;1997年調石灣美術陶瓷廠有限公司任黨委書記;2002年調陶城報社出版有限公司任董事長;2006年退休。

本網轉載并注明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網友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上饶市| 清新县| 宝坻区| 石柱| 灌阳县| 屏东市| 乾安县| 忻州市| 西林县| 临泉县| 尉犁县| 富民县| 迁西县| 永安市| 游戏| 柘荣县| 湘阴县| 上虞市| 定州市| 中山市| 肥东县| 舟山市| 长汀县| 彝良县| 女性| 临桂县| 晴隆县| 沙坪坝区| 揭东县| 拉萨市| 同仁县| 开远市| 林西县| 科尔| 内黄县| 长垣县| 新闻| 孝感市| 积石山| 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