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訪者:張力俊(佛山市葆威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
采訪者:劉小明(華夏陶瓷網總編)
整理:申志(華夏陶瓷網首席記者)
從新中源集團離職后,許多大企業的老板人托人邀請張力俊加盟(包括東鵬、新明珠、蒙娜麗莎、博華等),但他都拒絕了。張力俊思考了很久,最后還是放棄了繼續做職業經理人的想法。他希望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創辦一家屬于自己的企業。于是他開始了不平坦的創業之路。

黑磚生意艱難起步 私拋廠賠掉老本
劉:離開新中源后,你就開始做黑磚了嗎?
張:2005年我離開新中源。新中源的黑磚是在上海“宏基”廠(去年年底倒閉了)貼牌。離開了新中源,我自己做什么?我去跟“宏基”的人談,希望一起做黑磚。我邀請對方參股,技術上對方支持。同時還邀請一家上游做模具的企業老板做大股東,總計湊足550萬元將企業運作起來。產品在恩平的奧河陶瓷貼牌,生產時上海的合作伙伴過來幫忙。當時工廠生產一平方給奧河4塊錢。但我們的第一單貼牌生意就虧大了,主要是窯爐不行,優等品率才60%。一個多月后只好轉到北京大興縣一家廠去做,這個廠有兩條線,七八月淡季時給我們做,年底停窯前再給我們做一個月,一年做兩個月左右,就夠賣一年了。我真的很感激對方。他們給了我們很大的便利,我們只給了一部分定金就開始生產,其他的欠款邊賣邊付,慢慢就滾動起來了。
在此期間,我和幾個朋友還投資搞了個私拋廠,但經營并不成功,幾乎把此前個人的積累和做黑磚的利潤都賠掉了。2009年5月,我把私拋廠賤價處理給了博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做黑磚上。
大股東退股 小股東力撐
劉:對,應該還是專注一點好!
張:2009年,大股東最終提出退股,剩下我和上海“宏基”的兩位合作伙伴繼續做(他們是2006年從上海“宏基”離職出來一起辦廠的)。
但公司的重組造成資金非常緊缺,即便便宜處理頭貨尾貨兌現,最后我們手頭也只剩幾百萬。
這個時候福建漳浦出現了一個機會。漳浦有一條線,如果租下來改造年產可以達到100多萬平方米。我們決定再搏一把。如果輸了就再找企業去打工。我們租下了這條生產線,買了一條二手拋光線。慶幸的是,這條線的改造很成功,出的產品質量很穩定。我們賭贏了。老外知道你有自己的工廠,便積極下單,導致出口直線上升。應該說,到了2009年年底,我們的整個經營情況好轉了。
現在我們已不在漳浦做了,轉到清遠的佛岡,租的是臺灣人的廠,一條大線,是個老廠。
2009年企穩 銷售模式追求簡單
劉:聽你這樣敘述,再次證明辦工廠不容易,陶瓷行業今天一些品牌企業,實際上在創業過程中都不容易。
張:我現在就做黑磚,終端不建店,50%出口,50%內銷,目前只在北京、上海、泉州等城市有總代理商。黑磚在建陶大的產品體系中,只是配角,假如是自己一個人做渠道,費用太大。所以我們愿意跟別的品牌搭配著賣。我們的銷售模式比較簡單,品牌推廣上主要針對業內的經銷商。
劉:目前國內做黑磚的企業有多少家?
張:做黑磚的企業目前全國有八、九家,但我們的產品是做得最好的,價格也比其他品牌的賣得貴些。
劉:為什么?
張:黑磚根據工藝不同,分為三種:一種是添加氧化鈷的(高端黑磚)。但這類黑磚太貴,因為氧化鈷雖然只占1%的比重,但價值二十多萬一噸。一種是添加鉻黑色料做的,但產品表面效果不行。我們是加釩鈦鋼渣(用鋇鈦鋼渣做黑磚是我的股東發明的,有20年的經驗了),產品表面效果超越了鉻黑產品,而且非常環保。我們的黑磚顏色是最黑的。
劉:收購鋼渣是否要錢?
張:釩鈦鋼渣,十多年前不要錢,現在是500多元一噸。
打造中國黑磚第一品牌
劉:從2005年離開新中源到今年七月,你剛好是八年抗戰啊!
張:(笑)可以這么說。
劉:白磚也是純色磚,現在也有好幾家企業在做,下一步準備做白磚嗎?
張:暫時不會做,我們現階段還是把黑磚做好!不過,我們也在現有的渠道上賣白磚。
劉:葆威陶瓷打造“中國黑磚第一品牌”的定位還是很精準的。
張:謝謝!
記者手記:
張力俊神情從容、語調平緩地向我們講述了自己在陶瓷行業三十年的經歷。談到折戟職場時,他臉上絲毫沒有怨懟之色;談到商場遇險、股東分道時,他沒有激憤之情;只有憶起舊日同袍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其感激之情方溢于言表。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張力俊,生命中算已經有過大起大落的悲歡離合,見慣春花秋月的他,談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卻足以令聞者心驚,陡生敬佩。
個人簡介:
張力俊,男,原籍廣東開平,出生在臺山。10歲時隨調動工作的父親來到佛山;1979年參加高考,考入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系陶瓷專業;1983年大學畢業后進入佛陶集團職工中專學校任教。一年后考入母校讀研究生,1987年畢業后重新回到佛陶集團,1996年任佛陶集團副總經理。1999年11月進入新中源集團,任新中源品牌營銷總經理、集團營銷總經理。2005年7月3日正式從新中源離職;之后與人合作創辦了“沒見過這么黑的磚”的葆威陶瓷,成為業內專做黑磚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