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22日,某陶瓷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題為集團“業務戰略升級的通知”的推文,稱集團在組織上調整為產品管理中心、四大事業部、集團分公司。以上新成立組織均為集團一級架構。
其中,產品管理中心下設產品企劃、產品開發、創新研發、空間設計四個職能模塊。
集團下設大灣區、粵東、粵西、海南、湖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共計9個分公司。
另外,集團26個品牌不變,但是26個品牌根據自身定位劃分在不同的事業部,具體劃分如下:
第一事業部:共兩個品牌,未來將強化高端品牌優勢,孵化創新產品,以柔性化制造能力,完善巖板和瓷磚的極質交付及落地能力,深度賦能并建設渠道本地化服務水平。
第二事業部:共三個品牌,未來將持續提升品牌競爭實力,進一步豐富產品矩陣,強化產品品質,以更好的服務質量,助力經銷商客戶規模增長。
第三事業部:也包括三個品牌,將以品質為導向,打造極具性價比的廣東流量品牌,提質增效,用戶至上,為合作伙伴提供質美價優的好產品。
第四事業部:還是共三個品牌,將聚焦特色產品的開發與工藝產品的組合,提升差異化產品與營銷競爭力,幫助經銷商更好地面對未來市場。
到目前為止,另外15個品牌具體歸屬哪個事業部暫不確定。
02/
如何評價某陶瓷集團的此次“業務戰略升級”?
小編覺得,首先從今天各大行業媒體的爭相報道就知其在大家心目中的份量。因為畢竟這是一家曾經銷售額達70億以上的大型陶瓷集團,品牌26個,終端銷售網點5000多個,四大生產基地,年生產規模1.68億㎡,可名列全行業前十名。
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企業集團如果調整、改革成功,自然意義重大。相信這也是此消息倍受關注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四大事業部中各有歸屬的品牌,乍看上去有定位區隔,但細看之下,彼此之間的差異并不大,有的連弱差異化都談不上。
再次,這家擁有26個品牌的大型企業集團在本次“業務戰略升級”中,也確實有部分“升級”的內容,比如針對第一事業部提出,“孵化高端和創新產品,發展柔性化制造能力”,包括更好地發揮“高端制造優勢”和“打造巖板和瓷磚的交付及落地能力。”
不錯,流量企業的運營升級是當下一個重要的戰略方向。大集內26個品牌中選兩個品牌作高端化運營,比例也比較恰當。但是,具體如何實現產品高端化,暫時不得而知。注意,這里談的是產品升級,不是品牌升級。雖然當下的競爭主要是產品的功能、質量和審美升級,但整個大集團內,如此多的品牌,如果不能形成金字塔式的梯形矩陣,又如何構建最優的價格體系,以支撐較好的毛利率?
再次,此次調整被公司定義為“內部結構和運營模式上的重要的創新升級”,目的是“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提升服務能力”。
小編認為,以此作為企業“業務戰略”升級的初衷也是對的,創新求變、深度服務,增加與客戶之間粘性,這也是當前市場收縮、消費降級、消費者更加理性背景下,企業要“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的必然選擇。
再次,有些不解的是,小編看完網上幾乎全部的事件報道,發現完全沒有“品牌升級”的內容。
因為品牌升級首先就意味著要做減法,去掉更多的子品牌(至少減20個),只保留少數差異化或弱差異化的內部核心品牌和品類冠軍型品牌。這里講的品牌做減法,目的是聚焦公司優勢資源,在終端幫扶上持續做加法。
所以,小編總的感覺是,當下對多品牌企業集團而言,做“減法”是唯一可立竿見影的出路。否則,其他眼花繚亂的升級發展可能都是事倍功半。
26個品牌的企業集團,為什么全部品牌“一個都不能少”?是不是還想通過保留多品牌,幫助實現產銷平衡?果真如此,那就還是對當下市場大環境沒有領悟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