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被稱為中國陶瓷的首都,是首善之區,當然也承載了中國陶瓷趕超意大利的希望。
那么,佛山之外,哪個產區最有希望?我認為是晉江。
晉江是泉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去年GDP3200億,占整個泉州市的四分之一強。其份量類似佛山的順德。
晉江陶瓷最大的特點是小窯+小產能+小品類 +可靈活轉產,適合創新,質量穩定。
所以,晉江陶瓷首先是品類多,有地鋪石、仿古磚、外墻磚 、 木紋磚、薄板、中板,其中,地鋪石、木紋磚占全國70% 。
其次,晉江有很多專精特新產品,比如古建陶瓷、瓷塑、磚雕、羅馬柱等,最近趁磁灶列入世遺名錄之際,又開始發展日用藝術瓷。
再次,是有不少全國性的“品類冠軍”、“隱形冠軍”,比如做陶板的TOB,做地鋪石的國星等。
相反,其他一些佛山外的產區,雖然有個別地方規模擴張一直很快,今年產銷率依然不錯。但我覺得它們在經營本質上,還是“產品跟風+低成本+規模化”的南莊模式的翻板或升級版,由于沒有品牌力,它們最后,大概率還是要被日益強大的一線品牌碾壓出局。
而相反,晉江陶瓷受發展空間的限制,不能建大窯,做不了規模化。在今天,反而歪打正著,可能成為一個優點,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
(看視頻,搜索視頻號“老牛說大家居”賬號查看)
后記丨區域性頭部品牌將崛起?
產區與產區之間比較是個老話題,也是個有點敏感的話題。自然,“除了佛山,哪個陶瓷產區最有希望”,這個題目更容易得罪人,因為現在也就五六個主要產區,包括廣東、福建、江西、四川、廣西、山東等。
都在講現在國內陶企陷入深度內卷,而事實上,企業內卷的背后,也是產區之間的內卷。而產區之間爭奪高下本質上又與定位有關,而不僅僅是區域稟賦、先后發優勢的問題。
產區定位與企業定位一樣,前者反應的是老板、企業家的認知能力,背后是他(她)的個性、抱負和價值觀。產區定位背后體現的是區域商業文明和現實資源稟賦的融合。
就陶瓷產業而言,佛山為什么發展到一騎絕塵?難道僅僅是地緣上的先發優勢,當然與新舊粵商文化有關。晉江為什么發展一直很穩定,且因為專精特新企業蓬勃發展,使其話語權持續增長?實際上與那里的地少、人多、向海的資源稟賦相關,但更重要的是閩商、泉商經商思維的主導。
換而言之,新形勢下產區的出路,取決于產區內企業的經營思路。我曾經撰文比較過陶瓷行業的“南莊模式”和“高安模式”,認為后者將最終打敗前者模式。
但與此同時,品牌化運營的“佛山制式”終將打敗“去品牌化”、高周轉、極致性價比的“高安模式”。我的這個認知可能有偏頗,或許帶些“武斷”的架式更會讓人不適,但你也可以理解成老牛的激將法吧。
最近看到鷹牌陶瓷“小偉哥”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價值。他與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我認為,“高安模式”終將被實施“品牌化+產能區域均衡布局+總成本領先”戰略的一線頭部流量品牌碾壓出局。
而“小偉哥”認為,頭部品牌也分一線全國性、綜合性頭部品牌和區域性頭部品牌(狠性品牌),后者借助屬地化生產的成本優勢,足以抗衡前者。
所以,他透露,鷹牌陶瓷正在重倉布局以江西產區、山東產區為中心的兩大區域,設中心倉,建分公司,為的是抓住當下區域性頭部品牌發展的窗口期。
對此,我不知道諸君怎么看?歡迎在短視頻下面留言、討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