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疫三年后的2023,沒想到市場環境還不如最難的2022。
盡管上面為驅動經濟復蘇,祭出了渾身解數,但依然收效甚微。
一家公司的成敗系于創始人(仍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公司能否沖出迷霧,關鍵在于創始人的認知能力。
創始人認知到位了,公司的方向、做對選擇。
當前陶瓷行業從市場總量來講,衰退已是既定的事實。因為每年實際釋放產能已經從高峰期的上百億平方米,下降到去年的六十億左右,今年應該會更少,可能會是50來億。
面對跟著房地產一起“硬著陸”產業局勢,陶瓷企業的掌門人如果不直接躺平、退出,那應該怎么把握好繼續前行的方向盤?
因為即便行業在規模上處于持續收縮的狀態,但這并不等于已沒有什么路可走。
比如,置身于急劇洗牌的行業,有人悲觀退場,有人卻看到了機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角鹿。如果不是市場不好,哪有那么多工廠的產能供大角鹿使用?
再比如,市場不好的時候,也是各種要素資源貶值的時候,因為很多品牌退場,租金很便宜而且位置還更好,高炮廣告位也很便宜,集中采購價更優惠,這種情況下,如果手上有現金,該不該出手?
再比如,整體消費降級,導致性價比好的產品受追捧,這個時間是否要通過極致的規模效益,把產品價格降下來?比如建四五百米的大線,產能動輒四五萬平方米,從而獲取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再比如,眼看著銷量每個月往下滑,于是急匆匆到其他渠道去尋找增量。最典型的是,看到零售渠道自然流量少了,于是馬上投入精力、資源開辟整裝、設計師渠道。因為員工不熟新渠道,于是老板親自上陣,帶領員工左沖右突。
應該說,在公司發展的十字路口,不同稟賦的企業突圍或趁勢發展的路徑各不相同,但我覺得有一點對生死存亡邊緣的企業是相同的,即要守住“根據地”。
?
02/
?毫無疑問,創始人既是企業發展的天花板,也是企業在危機下最后的守門人,當然他(她)也是唯一能踐行公司初心的人。
今年有一個總體特征,即大家都很忙,這也是正常的,甚至忙而不賺錢,今年也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上半年總結會后,發現老板帶領員工越忙,公司反而虧得越多,這就不對了。而且,十有八九是方向性錯誤。
守住基本盤,牽住“現金牛”,不亂折騰,不做無謂的消耗,這應該是大多數企業,尤其是創業型企業應對經濟長周期的一條鐵律。
有一個老板,創業也七八年了,但這幾年雖然都是親自跑業務,但到年底總是無法實現盈利。
仔細一問,公司分了好幾個事業部,但目前有利潤的業務也就一兩個,其他事業部也不是真正對結果負責的事業部,員工都沒有直接和經濟效益掛鉤考核。
結果就是,老板越忙,虧損越大。
在陶瓷行業呆久了的老板,很多都想進入新領域(比如巖板家居)找增量一一建立第二增長曲線,我覺得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根據地”(比如說瓷磚)都還沒鞏固,就想著跨出去搞另外的新品類(比如說大家居巖板),這對創業公司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時間做合適、找哪些團隊去做,都是今天老板要面對的戰略決策。
2018-2020這幾年,巖板快速興起,不少老板認為趨勢已來,可迅速跟進,結果掉進了大坑。
這里最遺憾的是,老板們沒有認識到,高舉高打、野蠻擴張的時代過去了。
在當前復雜的環境下,華夏君尤其希望創業型公司老板們記住以下幾點:
第一,方向要聚焦,哪怕天塌下來,你也要有一塊能賺錢的業務;
第二,要保證團隊的人均產值要高于成本。只有方向正確,業務能自我造血。
當下正是檢驗公司真實價值的時候,“利潤”比什么都重要,真正能賺錢活著的公司才能等到春天的到來。
如果說,過去三年的經驗是守住根據地,做利潤。那么,2023開始的下一個三五年,我們更應該強調這一點。
“未來創業需要回歸到商業的本質,寧可做強壯的小拳頭,也不做虛胖的大個子。”一位創業“教父”這樣告誡。
所以,我們發現,今年出現了更多的市場聚焦、產品聚焦型的專業品牌。
有人專做奢石瓷磚,有人專做微啞白磚,有人專門提供整體衛浴空間解決方案。
不錯,當下只有先差異化,尋找到縫隙市場并扎根下去,健康地活著,才能走到更長遠的未來。
在房地產瘋狂的二三十年,一些陶瓷老板,尤其是廣東老板靠金融扛桿換規模,快速催肥,同時寄希望先做大再做強,結果正如大家看到的,最后栽了。
“雪崩了,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